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第二集
大型电视纪录片《南侨机工》诞生记
大型电视纪录片《南侨机工》将于本周四(25日)上午10点在环银国际影城举行首映。当晚19点30分,昆明电视台三套将播放60分钟精简版。这是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71年以来,中国首次全景拍摄的有关题材纪录片。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的第二故乡……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的长白山,血流的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1939年2月18日,春节前夕,第一批80名南侨机工在新加坡红灯码头登上海轮,唱着这首《告别南洋》,奔赴中国抗日战场。到当年9月,共3193名机工从这里登船,回国参加抗战。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人再也没有回到那片土地。
抗战 全民总动员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中国沿海的重要城市和港口,摧毁了中国本来就很可怜的国防工业,还堵死了国际上的海上援助通道。
南洋华侨迅速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大家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汽车、药品等物资。国民政府也从西方购买了大量汽车、石油、军火等。中国沿海港口被日军占领后,滇越铁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通道,但一旦遭日军轰炸,很容易全线瘫痪。在大后方云南建一条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非常必要。
1938年底,滇缅公路初步完工,此时滇越铁路和西北公路已基本陷于中断,中国与外界唯一可靠的交通线只剩下这条路。几百万抗战军队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的各种物资,大后方人们的基本消费品,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输。滇缅公路起点是缅甸仰光,终点是昆明,上千公里公路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路况极差。当时修路的几乎全是妇女和儿童,他们将石头锤出来铺在路面上,再用大石碾子压平、压实。
然而,运送物资的道路和汽车有了,另一个难题却出现了,短时间内培训出大批熟练的司机和技工几乎是不可能的……
出发 他们全是抗日军人
1939年2月,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发出《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陈嘉庚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另一方面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2月18日,首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80名成员在新加坡集中出发,这批回国机工被赞颂为“八十先锋队”。
“八十先锋队”激发了华侨青年报名的热潮。有的瞒着亲人或更名改籍到另一埠报名;有的辞掉工作,考取驾驶执照然后报名。仅半年时间,南侨总会从众多报名者中选拔了3193人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先后分9大批(共包含17批)途径三条路线回国。陈嘉庚勉励大家:“你们是代表千万华侨回国服务的,一定要坚持到底。”在71年后,93岁的南侨机工罗开瑚老人回忆:“能够成为南侨机工是非常光荣的事,大家回来时都抱着牺牲的想法,既然来了,就没想过能回去。”事实上,当时东南亚各地还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各方面的条件比正陷于苦战的中国优越得多,回国的机工都有技术专长,在南洋都有不错的收入。市侨联副主席、南侨机工云南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徐宏基说:“南侨机工一入国门就投身抗日运输战线,他们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在于舍弃,他们放弃优厚待遇,舍弃家庭,抛家舍业地回国参加抗战。”
南侨机工回国后,并没有立即被派往运输第一线,而是先在昆明潘家湾接受两个月的培训,再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分配与编队。他们主要分布在后方物资运输线,包括滇缅公路、川滇公路、滇黔公路等,其中,滇缅公路人数最多。
以往的历史书籍中,都说南侨机工是一支接受过军事训练,穿军装,无军阶军衔的华侨运输兵,而实际档案显示,南侨机工大多数是有军衔的现役军人,并且不全是华侨,大批东南亚外籍人士也曾成建制地加入过南侨机工队伍,这也是纪录片《南侨机工》的两大发现。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丽】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