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中国侨界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隆都传统饮食习俗

2010年12月17日 15:25 来源:中山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稔包是隆都地区的传统食品
芦蔸粽的制作采用最原始的泥砖灶烹煮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隆都原是香山县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始自南宋,现在的沙溪、大涌两镇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从饮食传统来说,沙溪、大涌的本土菜都可统称为隆都菜。

  时至今日,沙溪、大涌仍然保留传统的隆都饮食习俗,过年炊年糕压岁,端午节包芦蔸粽,年末开始制作三稔包……作为著名侨乡,旅居港澳的同胞及海外乡亲,对隆都传统饮食习俗更是赞誉有加,并将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习俗带到了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美加等各地。

  隆都传统饮食习俗经历数百年流传至今,年轻一辈对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其传承处于濒危状态。挖掘隆都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对传承历史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蒸年糕习俗

  年糕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很多地区都讲究年糕的做法和吃法。中山也有独特的“炊年糕”饮食习俗。历代相传沿袭至今,是中山人过年或喜庆时节的一件大事。在清同治年期间出版的《香山县志》中就有记载:“除夕易桃符烧爆竹炊笼糕大者至米数斗其以糖炊者曰甜糕……”这里的甜糕指的就是年糕。在中山的隆都地区,民间流传“沙溪年糕,米好水好,猪油香滑,便宜年糕”的谚语。

  按照隆都地区的习俗,将自己种植的糯米稻谷储存到年底,然后脱壳成糯米,选择吉日烧香拜神再将糯米舂成粉,然后,在除夕前一两天开始蒸年糕,将糯米粉混合黄糖浆搓成糊状,放入蒸笼里隔水炊十多个小时而成。在炊年糕期间,家中的小孩不能说错话或不吉利的话,只能讲好意头的话,否则就会炊成半生不熟的“生米糕”。而年糕炊得好坏,是对将来一年运景好坏的象征。

  炊好年糕后,在糕的表面放上几粒红枣和一些榄仁、一对利是、一双红桔等吉祥物品,先供奉神灵、祖先,等到正月初二,将年糕拜过当天、门官后,才开始食用。

  隆都地区的人民普遍认为,吃年糕,就是取其“年糕年糕,步步高升”的寓意。在潮湿温暖的天气下,糯米蒸成的年糕容易发霉,表面长出五颜六色的霉菌,本地区百姓却视之为“发财”的征兆。

  除了在年晚蒸年糕之外,隆都一带的人民在嫁女时也会炊年糕作为新娘的嫁妆,以此祝愿新人“年年高中”,名禄双收。

  包芦蔸粽习俗

  中国人吃粽子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有用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中山人对吃粽子也是情有独钟,清同治年期间出版的《香山县志》中写道:“十四日浮屠盂兰盆会剪纸衣祀先人各乡盛设黍粽”,记载的就是隆都地区百姓在七月十四包粽子用以祭祀的习俗。

  本地民间包粽喜欢用竹叶、干莲叶等,而隆都地区多芦蔸,邑人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可以作裹粽的材料,于是摘之洗净,作为包裹粽的叶子,芦蔸叶味入于粽,别有风味。邑人喜欢将浸泡后的糯米加入红豆、绿豆、花生或烧腩肉、咸蛋黄、鸡肉、冬菇等材料包入卷成圆筒形的粽叶内,按两头交错一字平口的形式封口;放在用铁皮和泥砖砌成的特制土炉里,用大糠(谷壳)煨上十多个小时后,再用粽水浸几个小时方为全熟了。切开芦兜粽清香飘逸,引人食欲大增。

  做三稔包习俗

  清朝时期,沙溪申明亭村杨用卿任官在外,回乡探亲期间欲带些家乡特产馈赠同僚,一时无法找到。一天饭后,他顺手拿几片三稔干一边咀嚼一边踱步,忽见一乡亲送来一碟熟姜,他随手又拿一块放入口中与三稔干共嚼,顿觉味道新奇,酸辣适口,心中顿觉一亮:何不用三稔干包裹姜丝等食物,加上各种配料,自制成食品,以赠同僚?后来,乡亲及同僚食后都赞不绝口。后来经过杨用卿的后人改良发展,三稔包就成为了沙溪镇的传统特色小吃。其味道甜酸甘辣,开胃消滞,男女老少咸宜。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申明亭村民制作三稔包在村中小商店出售,但产量极少,后来,沙溪镇龙头环开设了一间三稔包厂,专门制作生产三稔包。

  1970年以后,龙头环、申明亭村中不少村民制作三稔包作为家庭副业销售,或作为家乡特产馈赠亲友。三稔包流传到港澳地区及澳大利亚等地,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文/林凤群 图/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参与互动(0)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