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妻赎女儿的侨批
筹备多年的潮汕侨批档案馆随着12月23日的揭牌,也揭开了一个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潮汕侨批因何携手五邑银信、客家侨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潮汕侨批档案馆的揭牌是否意味着民间的侨批保护开发已经进入政府视线?馆藏10万多封侨批的揭秘又向老百姓传达了什么信息?
“打包”同申遗,保护更专业
据广东省档案局局长徐大章介绍,广东侨批档案“申遗”工程的启动,源于广东省人大代表、汕头市社科联主席陈汉初2007年的一份关于“潮汕侨批”申请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省人大议案。“潮汕侨批”为何没有单独“申遗”?广东省档案局监督指导处副处长吴晓琼说,广东侨批主要由潮汕侨批、五邑银信、客家侨批三部分组成,已整理的潮汕侨批10万多封、五邑银信4万多封、客家侨批目前正在收集整理中未有确切数目。虽然潮汕侨批是最先提出“申遗”,也是数量最多、研究开展得较好的,但考虑到单独申报的完整性不如携手五邑银信、客家侨批整体申报,于是,以广东侨批的名义申报。今年2月22日,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广东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近十个入选档案文献遗产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档案文献遗产。
从1994年一批退休老同志寻访民间收藏者,整理、复制、收购、征集侨批起,侨批文献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从民间发起走向政府主打,这一过程表明各级政府对侨批档案的重视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决心。
孝子心戚戚,舐犊情切切
潮汕侨批档案馆内,一组家庭系列的侨批让人读来倍感温情洋溢。
在这些家庭系列侨批中,有潮安县东凤镇二房后厝陈宏烈家1912年至1958年间的560多封侨批。从这些侨批看出,陈宏烈的四个儿子先后出洋旅居新加坡,每个儿子几乎逐月给家乡的母亲寄侨批,在赡养眷属上可谓“恪尽职守”。澄海侨胞陈鸿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往泰国谋生,在侨批中写道:“母于上月底不幸跌伤,势颇严重,恕儿在外未能晨昏奉侍,实深遗憾。”新加坡侨胞张德贞寄回新米、鱼干,在侨批中提醒“父亲每晚烹粥之时,可烹多些,分给吾母多少吃为要。”这些侨批,孝亲之心跃然纸面。
王炜中说,出洋的潮汕华侨只认家乡的那个“家”,很少在外娶“二人”(二奶),从一而终的观念可从一些写给妻子的侨批中窥得一斑。泰国侨胞陈汉澄在家乡的妻子即将分娩,他在侨批中向妻子表达思念:“贤妻妆鉴:自别之后,无时或释。想妻你将欲生产,家无亲偃互,为夫实在难过亦。”为了使妻子分娩得到照顾,他还在信中建议妻子让她的母亲过来他家同住数月。旅泰侨胞杨捷从赚到一笔血汗钱后,寄回5万元国币给妻子,要她“至切赎回吾女回家(一定要赎回生活所逼卖出去的女儿)。”侨胞陈松锦得知儿子出生后,在侨批中一口气拟了“济南”、“济民”等15个名字。舐犊之情让人动容。
潮人重诚信,批局“拒红包”
在潮汕侨批档案馆,馆藏的10万多封侨批中,最早的一封是1903年,最晚的是上世纪70年代。据王炜中说,十多年前刚开始接触、收集侨批时,他觉得“不就是一封信嘛!”可是,越往里研究,就越觉得饶宗颐“侨批可与徽州契约媲美”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侨批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家情、亲情、乡情、国情、世(界)情等,所叙述的事情大到日寇侵华、海外局势、潮汕战事,小到家乡善事、家里日常生活,是反映潮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王炜中说,有老华侨临终前叮嘱家人还一笔向侨批局赊的批款、侨批局在沦陷年代冒着生命危险开辟秘密批路,这都体现了潮人重诚信。在档案馆,一组不同侨批局的侨批印有“银信不取工资、如有私索切勿赏给”、“登门分发如有投错原银送还”、“派送特别迅速,力戒信差私索”等字样,强调各侨批局的服务与制度,重服务、“拒红包”,也是一种诚信。(杨媛 东开)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丽】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