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与海外侨胞的绵长情义。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侨务工作更是揭开了新的篇章。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侨务工作,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力量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统一事业服务,赢得海外侨胞们的心。
华侨领袖:党情在心间
“本席代表海外华侨民主人士以及爱国侨胞,对于这三个草案无保留地予以接受,通过以后,并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努力促其实现。”
爱国侨领陈嘉庚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神色严肃、语气沉稳的宣告,他道出了亿万海外侨胞的心声。这位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老者,应中共中央的邀请,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在庄严的开国大典仪式上,他和司徒美堂等多位华侨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与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时刻。
对这些为国家、民族利益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华侨们,党并没有忘记。在第一次政协会议上,陈嘉庚和司徒美堂等侨界领袖均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后来,陈嘉庚还担任了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首届会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正如1940年他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访问重庆和延安后所得出的结论那样,陈嘉庚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坚持“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身上”。党的情义始终就在华侨的心间。
归国难侨:党恩永难忘
二战后,东南亚一些国家掀起了一波甚于一波的“排华潮”。据统计,从1948年到1953年4月,仅马来亚地区被驱逐出境的侨胞高达2400人以上。1967年,缅甸首都仰光发生的一次排华事件造成至少50名华人死亡。对于华侨而言,曾经的悲痛史不堪回首。
面对这一灾难,党和政府挺身而出,为保护侨胞的利益奔走呼吁,一方面,通过外交手段积极协调,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另一方面还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接侨船将侨胞们接回祖国。
1960年2月29日,第一批接侨船载满着在印尼遭受迫害的2100多名归国侨胞在广州黄埔港靠岸,受到了岸上3000多名祖国同胞的热烈欢迎。
“当时我们坐上祖国的轮船,心里是无比的激动,船行驶了七天七夜,我们唱了一路"海外孤儿有了娘"。”这是前桂林华侨农场侨联主席、印尼归侨黄世辉的记忆。
回国的侨胞们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按照“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方针,党和政府为归侨们进行安置和救济,重中之重就是建设华侨农场。1960年,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来这里看望归来的侨胞。为了表示对党的感激,华侨们给邓小平端上一杯他们亲自做的兴隆咖啡。邓小平品尝了一口,连声称赞:“好,兴隆咖啡香得很嘛。”还被传为一段佳话。
华人学者:党意绵又长
1950年,华罗庚在归国途中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生的公开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语气斩钉截铁,铿锵有力。
这是怎样的一种抉择?抛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回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面临重重阻力,却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它重新点燃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希望火种。作为漂泊在外的华夏儿女,这些海外学人怎不能感受到党的情意?怎不能体会到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将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曾有这么一段批示,“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这个批示是周恩来写给当时我国谈判代表王炳南的,而“这封信”指的就是钱学森请求党中央帮助其回国的信。
正是在党和政府竭力争取之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的征途。像他这样的一大批第一流的华人科学家回国之后,没有令党失望,没有令人民失望。从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到人造卫星上天,从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首次实现到巨型计算机“银河I号”的生产制造,海归学人们对党的感情、党对他们的情意都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科技力量,极大地推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句诗里,党和华侨之间的情意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辛义 何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