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陈正华:用一生写就的爱国华侨史诗(二)

2011年09月08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郑州9月8日电(记者 李朝栋 通讯员 陈琪瑛)采访中,提到陈正华老人的华侨世家出身,陈正华老人显得格外的激动,他说华侨世家的出身是他一生最为之骄傲的。

  看得出来,老人在向记者叙说时,那份情感是真诚的。

  老人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叫茂亭村,距离福建晋江市约二十五华里,离石狮市只有十五华里。村东北有两条通往东西南北的公路,有长途汽车、出租汽车、摩托车和三轮车行驶,交通比较方便。茂亭村是一个侨乡,全村约有二千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在海外和港澳地区谋生。

  解放前,茂亭村是有名的穷村,附近村庄流传着“茂亭、茂亭,讨食艰难”的说法。在旧社会,大多数村人的生活非常艰苦,终年缺衣缺食,平时只能吃些番薯和番薯干过日,再配些豆豉和咸瓜皮充饥,尽管本地盛产稻谷,但是大米却长年吃不上。 一旦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村人的生活就更加艰苦。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茂亭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房子变新了,吃穿变好了,生活变富了。一九九二年陈正华回家探亲时,看到全村变了样,几乎认不出来。那时,大多数家庭盖了二三层的新楼房,全用白石板和大红砖叠起来做墙,内部用粗杉木做顶柱,再用木板隔房间,看起来非常坚固和美观。全村办起了十多家服装厂和其他厂店,有的厂雇用了数十名外来工,备有自己的汽车运输,规模相当可观。很多家庭有摩托车、电冰箱、电视机、电话、手机、电扇等家用电器,少数家庭还有自己的简易浴室、抽水厕所,井水抽水机等设备。村民的文化程度提高得很快,据说全村已有六十多名大专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大学校长、戏剧理论家等。

  老人说,他家是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华侨世家,祖孙三代是旅菲华侨,家庭为侨属。由于他回国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后,家庭又成为侨属和军属,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照顾。

  他的祖父陈长读是个木匠,从小学会了一手好木活,常年在菲律宾给人家修盖房屋,历尽艰辛,饱经沧桑,所得工钱无几,只能顾到自己的费用。在祖父六十多岁时,因修盖房屋,不慎从楼顶上掉下来,摔断了一肢腿,经菲律宾医院一个多月的治疗,愈后,才回唐山养老。

  祖父身板硬朗,臂力过人,喜欢找人试力气。祖父壮年时可用右手托起一条长板凳,用手掌切断一块砖头。祖父虽然识字不多,但会讲许多历史故事。他小时常听祖父讲《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等故事,祖父讲得活灵活现,很是动听。如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祖父侨居菲律宾二十多年,回老家养老后,于1958年1月逝世,享年85岁。

  父亲叫陈垂庚,小时去菲律宾谋生,起初在华侨布店当店员,后来自己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出售柴、米、烟、酒、罐头和糕点等商品,生意倒也过得去,时常给家里寄些家费。父亲小时只上过三年私塾,但却能写一笔好字,画一笔好画,尤其擅画龙、虎、鱼、虾之类,曾给家人画过蚊帐上的布横幅:记得画面上是两只“龙虎斗”,旁边是山景,看起来非常逼真。父亲是一位爱国华侨,在抗日战争时期,亲眼目睹日寇入侵祖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又被日军占领,无数同胞被杀害,财产被掠夺,心情极为愤慨。记得有一天,父亲睡觉时举着右手,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惊动了同室的店友。尽管父亲生活不富裕,平时俭朴过日,但仍然为抗战积极捐款,并时常向别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父亲对他回延安抗大学习一事,过后并没有更多的责备,而是采取了宽容态度。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时,特别是给村里学校捐款,父亲每次都是带头募捐。父亲侨居菲律宾四十多年,1965年至1968年曾随他在郑州生活,于1980年9月在家乡去世,享年80岁。

  说到这里,93岁高龄的陈正华老人已是两眼含泪,记者赶忙为老人递上了面巾纸。老人擦了泪水,顿了顿,接着说。

  在旧社会,他家虽然是三代华侨世家,但家境并不富裕,那时全家十余口人,只靠他的父亲赚点钱来维持家庭生活。记得三十年代时,因家里房子不够住,他的父亲便借高利贷国币一千元,盖了八间房子。结果,全家省吃俭用十几年,几乎把心操碎,才慢慢把借来的本利还清。解放前,他家主要的经济来源,一是靠父亲从菲律宾寄点钱来做家费;二是靠祖母种的一亩半地来维持生活。特别是抗战时期,由于日军占领菲律宾,中菲交通断绝多年,那时家庭生活极为艰苦。解放后,他家被评为中农。由于他从菲律宾回国参加八路军,被村人称为“老八路”,当时政府甚为重视,特意给我分了一亩半地,让家人耕种。这事对国内外亲友的影响很大,当他们知道此事后很高兴,感到为有我这个“老八路”而光荣。尤其祖父格外高兴,他逢人便说:“现在新政府的政策真好,对我们革命军属这样的照顾,我要写信告诉国外的亲友,让他们也知道。”(待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