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海外粤籍华侨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贡献(3)

2011年09月16日 18:09 来源:侨务工作研究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五、分享胜利喜悦,保卫辛亥革命成果

  (一)欢庆胜利,推举孙中山担任国家大总统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海外,广大华侨欢欣鼓舞,拍发大量电报公推孙中山担任国家大总统。1911年12月30日,美洲致公总堂电报:请举孙先生为总统,慰内外人望,美洲华侨尽力运动以求美政府之公布承认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旧金山同盟会及华侨万余人游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祝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荷属东印度的广大爱国华侨特别是广东籍新客华侨欢欣雀跃,热烈庆祝革命成功和中华民国成立。在升民国国旗五色旗时,遭荷印当局禁止,数千名华侨被捕,不少侨胞被杀伤。

  (二)为推翻帝制,护国讨贼而积极捐款

  中华民国政府财政极度困难之际再次得到了华侨无私的贡献。仅辛亥年,粤籍华侨居住最多的南洋和美洲华侨捐助了200多万巨款。

  孙中山在美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时,决定从美国到欧洲进行外交活动, 450元路费就是由开平华侨阮本万和司徒美堂等人捐助。1911年12月,孙中山致电邓泽如、陆佑等人负责南洋筹款,陆佑当天便分别向广东、上海汇款5万元和4.6万余元。加拿大粤籍华侨踊跃认购“广东军政府军债票”,至1912年底,维多利亚中华会馆和温哥华致公堂向国内汇款近4万元。1914年国民党美洲支部成立民国维持总会,黄伯耀前往古巴、加拿大等地,冯自由前往南美,谢英伯前往美东宣传共和,组织募捐,至1916年底,维持总会收到捐款美金20万元。期间,澳洲雪梨支部筹饷局以香山华侨郭标为主任、新西兰惠灵顿支部以支部长增城华侨黄国民募款最为尽力。广东军政府成立之初,财政异常困难,粤籍华侨的财政对家乡革命政权的初步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自1911年11月至1912年5月底,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华侨分别向军政府捐款超过28.5万元,借款近150万元,总计178.5万元,占同期军政府收入的44.8%,事实上,大部分华侨借款军政府没有归还。

  (三)维护共和,讨伐袁世凯

  1915年秋,新会华侨夏仲民等在温哥华等地组织军事社,组成“中华革命军华侨义勇团”,夏仲民任团长,伍横贯、陈煊分别任副团长和参谋。蔡鹤民、李宜民、李锐军担任分队长,他们都是台山华侨。义勇团回国后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壮大了反袁武装力量。台山华侨梅培、梅乔林等在美国筹建飞机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飞机队携2架飞机回国支持临时政府。1916年4月,兴宁华侨罗立志等组织广东华侨敢死队,试图夺取袁世凯派驻在广州的肇和军舰。同时,粤籍华侨利用媒体讨袁,1913年,谢逸桥、林百举等在汕头创办《大风日报》,揭露袁世凯罪行,发出广东舆论界讨袁先声。新会华侨赵公璧与谢英伯等在纽约创办《民气报》,鼓吹讨伐袁世凯。

  (四)学习先进知识,致力航空救国

  粤籍华侨是孙中山航空救国理念的勇敢实现者。1911年2月,恩平华侨冯如回国组织飞机侦察队,担任广东革命军飞机长,筹备设立广州飞机制造厂,1912年8月在试飞中牺牲。粤籍华侨杨广达、杨仙逸等在海外学成回国后成为广东航空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1921年,杨仙逸在海外筹募资金购买12架飞机,回国组建中国第一支空军部队,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

  (五)参政议政,奠定民主基石

  海外粤籍华侨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先行者。顺德华侨卢信提出华侨应享有参政权案,并成功争取6名华侨参议员名额,第一届国会6名华侨议员中4人为粤籍华侨。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一批粤籍华侨舍弃海外事业在政府任职:冯自由代表美洲全体华侨参与建立中央政府及外交事,并与余森郎等成为总统府秘书,朱卓文为总统府庶务司司长,黄云苏、华侨张霭蕴为广东宣慰委员,李绮庵为飞机队队长……广东军政府自都督胡汉民以下的主要官员,多有在国外从事革命工作或留学的经历。台山华侨李煜堂任广东财政司长、惠阳华侨廖仲恺继任财政司长,顺德华侨周之贞任广肇罗绥靖处督办、李纪堂任交通司司长、番禺华侨黄世仲任民军总务、陈景华任广州市警察厅厅长,卢信、谢已原任临时省议会副议长……在粤籍华侨争取下,1912年9月通过《修正广东临时省会简章》,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省议会中12名世界各地华侨议员额度。

  广大海外粤籍华侨为了摆脱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从人、财、物、智四方面支持孙中山,在建立组织、宣传教育、筹措经费、参加起义和支持新政府等方面堪称楷模,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世人永远铭记。

  (广东华侨博物馆业务科科长 叶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