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厦门竹坝华侨农场打造归侨安居地 渐成投资热土

2011年11月15日 17:03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平坦宽阔的马路通向树林深处,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植物和蓬勃生长的农田作物环绕着南洋风情建筑……这里,居住着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从印尼、越南、缅甸、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8个国家归来安置的华侨。1972年和2002年,又有来自南安山美水库和长江三峡水库的移民,9个国家的风情交汇,这个地方就像个“小联合国”。

  这就是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的竹坝华侨农场,也被称为竹坝南洋风情休闲度假区。

  “侨居造福工程”情暖归侨

  2006年底,福建省委、省政府把“侨居造福工程”列入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要求两年内基本解决全省华侨农场归难侨危房问题。因此,2007年12月30日,同安竹坝华侨农场的“侨居造福工程”正式动工建设。按照规划,此次工程共建设234套廉租房小区,占地面积14499.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130平方米,总投资2644万元。资金来源除中央、省级补助外,多由厦门市、同安区两级财政分担。

  “住房面积分为每套60平方米和70平方米两种户型,2008年11月竣工后,现在已有174户归侨迁入新居。”竹坝华侨农场的工作人员卢福运告诉记者。

  如今,7.84平方公里的竹坝农场里,2400多位竹坝人正一边享受着舒适住居,一边感受着怡然的田园风光。

  “南洋风情园”展现归侨特色

  今年“十·一”,上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竹坝过了一个别具风情的国庆长假。“我们为游客准备了来自越南的北越人民歌舞团表演、东南亚手工糕点现场制作、来自南洋和台湾的美食……每一位客人都赞不绝口,说明归侨们一同努力将竹坝建成南洋风情休闲度假区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卢福运说。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农场就开始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建公园、种果树,并改革工业企业机制,兴办塑料厂、食品厂、农械厂等,极大地改善了归侨们的生活。但1994年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农场这些小而全的企业和经济果树等的收入逐年滑坡,竹坝不得不面对新的阵痛和磨砺。

  2004年,竹坝人参观了深圳的“世界之窗”、“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后,受到很大触动:农场聚集了东南亚8个国家的归侨,带回各国不同的舞蹈、美食、服饰和风土人情,我们可以向深圳学习,它有“世界之窗”,我们有东南亚风情,农场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重新定位。于是“厦门竹坝南洋风情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短短5年,各级政府投入上亿元,用于旅游规划、水利、电力、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日供水能力6000吨的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7条总长15.5公里的旅游道路、1.8公里长的南洋大道、归侨文化活动中心、五星级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竹坝新兴旅游业红火。去年“十一”长假,竹坝共接待游客6万余人,归侨侨眷获得直接经济收入38万元。今年的“五一”小长假,3天游客达到4万多人。

  南洋园里吹“台风”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建设的推进,竹坝不仅是归侨们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更是一片投资的热土。

  2007年,豪生国际酒店集团将五星级大酒店项目落户竹坝,建设总投资2亿多元的竹坝豪生美庐酒店,建成后,将成为占地8万多平方米的产权式花园酒店,并配套有4万多平方米、树龄达40年以上的天然果林和4万多平方米的别墅公寓,其中别墅公寓项目将在今年年底投入试营业。此外,厦门同安国投集团将依照原汁原味的南洋风情,拟投资1.2亿元建设“厦门南洋城”,旅游娱乐一期工程已动工兴建。

  在充分发挥南洋特色的同时,竹坝人也不忘向海峡对岸借力。目前,获得台湾十大青年农业奖和神农奖的两位台胞已分别在竹坝投资兴建了国寿种猪养殖基地和芳都杨桃种植基地。台湾意丰公司也在此投资了南亚热带名优水果种苗基地和农业观光游、生态游等旅游项目……

  目前,一个以南洋文化为主导、风貌建筑为载体、美食为特色、台湾产品为助力、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的竹坝华侨农场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许丹 刘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