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梅州11月28日电 题:客家侨批:见证华侨发展史和爱乡爱国壮举
作者 唐林珍 邓雪华
目前,中国侨批档案正在冲刺2012年“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并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工程(遗产)”。作为中国侨批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地区的客家侨批格外受关注。
记者近日专门走访了著名侨乡广东梅州市的侨批档案馆。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在一定程度上借助金融邮政机构,将银款连带家书捎回国内故乡的特殊 “汇款凭证”。“‘侨批’的‘批’,其实是闽南语中‘信’的意思,‘侨批’就是华侨的信,但这种‘信’很特别,它是银、信合体。”梅州市侨批档案馆馆长魏金华说。
梅州市现收集保存的侨批档案共22748件(不含散存在民间部分),其中梅州市侨批档案馆收藏侨批15500件。记者看到,这些侨批涵盖了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各个时期,从外形上看,它们与普通的信件没有太大区别,但内容上却有明显不同。侨批信封的右上角和左下角,以及信件中都盖着如意、吉星、竹报平安等字样的印章,寄信人不同则印章不同。魏金华表示,这印章是一种记号,主要是防止带信的人将信件掉包。此外,每封侨批信封的右上角都写有“××大元”或某物品名称,即便信封上未标明,信件内也一定写明。
梅州是全球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和衍播海外的出发地,现有3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梅州四成左右的人口依赖“侨批”带回的款物为生。
随着侨批的出现,也出现了一批以帮人带信带钱带物为职业的人,俗称“水客”。“水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形成“侨批业”——专门从事侨汇业务的行业,侨批局就是华侨汇款服务处。据资料显示,1949年前梅州市共有正式挂牌的侨批局59家。1979年,侨批信局归并银行,侨批的汇款功能逐渐由银行接替。至此,国内侨批业逐渐终止,历时160多年。
“这些发黄的侨批,每一封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魏金华说,在海外的客家人努力拼搏、勤俭节约,一旦有点收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带给家乡的双亲或妻儿,尽孝尽责,并通过侨批将自己在海外的生存状况、奋斗历程、海外局势等告知家人。
客家侨批不仅记录了华侨在海外的奋斗史,还见证了他们爱乡爱国的壮举。据了解,民国时期梅州地区的较大型企业,以及众多社会公共福利事业,都是侨眷集资或海外华侨捐助的。“当时梅县松口镇1000多间店铺中,有60%左右是侨资兴建。而在辛亥革命期间,客家籍华侨如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等也是通过侨批将钱捎回国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魏金华说,侨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华侨之乡梅州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梅州当前所收集的侨批来自民间,具有真实性、系统完整性、唯一性和国际性的档案文献性质,它不仅是汇款凭证,也是当时社会历史真实的见证,是研究华侨史、客商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等最原始而珍贵的档案文献。”梅州市侨联副主席、长期从事华侨历史研究工作的邓锐表示,希望能尽快促成侨批档案成功申请“世界记忆工程(遗产)”,以更好地保护侨批这一珍贵的华侨历史文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