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新加坡华人林振钦:传播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

2011年12月12日 14: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加坡华人林振钦:传播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
林振钦与门徒罗麦克正在练拳。 朱少文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东山12月12日电 题:传播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

  作者 朱少文 陈丹妮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因为热爱武术,他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通过洋徒弟们将中华武术带向世界。

  然而,在自己身边,他却看到华侨后代对中国文化的遗忘。这就是新加坡东山会馆名誉主席林振钦,他因此立志著书,以启发新一代华侨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优良传统的学习兴趣。

  武术情缘

  祖籍福建省东山县的林振钦1941年出生于新加坡。因为家境贫寒,父母相继离去,自小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林振钦小学五年级后,便因无钱交学费不得不辍学打工。

  打工之余,林振钦时常在旧书摊上看些武术杂志。《水浒传》、《七侠五义》等书籍中,习武健身、仗义疏财的人物给林振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4岁那年,在一个联欢晚会上,林振钦看到了麦志师傅的武术表演,被深深吸引。于是,他拜师学艺。从此,站马步成为他每天一炷香的基本功。

  几个月下来,林振钦从两脚发麻、腰酸背痛,变得轻松自如。麦志师傅十分欣赏这位勤学好进、富有天赋的徒弟,便将自己的“周家洪头蔡尾拳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林振钦很快便在众师兄弟中出类拔萃,在新加坡武术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发扬光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新加坡武术蓬勃发展之际,许多父母都主动送子女去学习武术。凭着对武术的一腔热血,林振钦1964年成立了新加坡岭光健身学院,开始免费传授武术。

  林振钦“传授与推广武术,培养仁勇的武术精英,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传武精神,不仅吸引了许多新加坡人前来学武,还吸引了德国、波兰、美国、马来西亚、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洋弟子前来求学。其中,徒弟薛楚通等4人先后在德国设立了岭光英勇堂、岭光弘武德总会、岭光真传功夫协会、岭光洪蔡馆等4个分支,波兰徒弟托马斯成立波兰岭光周家功夫协会,继续在欧洲传授中华武术。

  洋弟子罗麦克曾在德国拜林振钦的徒弟薛楚通为师,之后又到新加坡继续向林振钦学习武术。在新加坡第一届世界周家拳大会与武术锦标赛上,罗麦克以一把普通雨伞当兵器,获得冠军。2008年,罗麦克被委任为新加坡国术研究社总教练,这在新加坡是史无前例的。

  为善最乐

  1985年,林振钦首次返回家乡东山县探亲。跨入家门时,林振钦抬头望见大厅牌匾写着“为善最乐”四个大字,便暗下发誓,要将“为善最乐”的家风发扬光大。

  因贫穷只上完小学的林振钦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看到家乡港西村的小孩们在破旧的校舍里上课,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之后,他奔走于中国和新加坡间,四处游说爱心人士特别是港西籍人士捐款助学。

  1993年,林振钦发动旅外乡亲捐款33万元,并个人捐款5万元建成了港西小学“星洲楼”。不久后,他又发动大家捐款30万元设立“港西小学教育基金会”。1996年起,林振钦以祖母的名义,资助港西小学10名特困生入学至毕业的学杂费。2002年9月起,他每年捐款1万元资助东山一中10名特困生,2009年起增到1.2万元。此外,家乡的自来水工程、建祠修庙、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林振钦也都慷慨解囊。2009年3月,林振钦被福建省政府授予“捐资公益事业贡献奖”铜质奖章。

  传承传统

  因为武术和生意,长年奔走于世界各地,林振钦结识了许多朋友。听说中国知名作家高玉宝过去识字不多,却写出许多经典文章,林振钦深受感动,决定把自己的学武心得、从商经历、为善思想、人生感悟写出来与他人分享。

  2009年底,《我的人生琐忆》出版,受到了家乡各界人士和旅外侨胞的喜爱。在今年10月由新加坡老板联谊会主办的“分享武术馆的创业和企业发展”讲座上,许多听众都纷纷向林振钦索要签名赠书。

  2010年4月,林振钦拜访在新加坡的族亲林财春,并送上《我的人生琐忆》。没想到林财春的儿子却看不懂,问“有没有英文版”。听说此事,林振钦感到现在的三、四代华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有的甚至连中文的听、说、读、写都不会了,祖先的悠久文化与优良传统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林振钦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出版《我的人生琐忆》英文版,以启发新一代华侨华人对祖国传统文化及优良传统的学习兴趣。目前,他已邀请一位精通中英文的华人对《我的人生琐忆》进行翻译,准备近期出版。(完)

分享按钮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