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侨批文物馆:“侨批”档案承载“侨”的历史
不久前,在泰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上,中国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经过专家投票推荐,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是继2010年2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后,侨批申遗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侨批档案”也成为了广东省首个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
有侨才有批,它的产生前提是有大量的海外移民。潮汕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同时也是收藏、研究侨批档案的重要阵地。近日,记者来到中国首家侨批文物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在了解潮汕侨批历史的同时,也重温了潮籍侨胞先辈一段段刻苦耐劳、不忘祖国家乡的生动历史。
“侨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是华侨寄回家乡的一种“银信合封”的传递物,即汇寄银钱同时汇寄家书(或者寄信时附言),有成批递寄的意思,也叫“汇款与家书同襟”。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主要发生地以广东潮汕、福建闽南地区居多。
在侨批文物馆内,记者见到陈列厅摆放着各类珍贵侨批,还有当时送批用的市篮、批袋、水布、纸雨伞等文物,以及有关侨批研究的文件、书刊。侨批文物馆还通过塑像来重现当时侨胞托人写侨批、批局整理侨批、水客送批等场景,让人们可以更直观了解和认识侨批运作的整个过程。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王炜中向记者介绍了潮汕侨批产生的背景情况,“潮汕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地方,人口多土地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潮汕人纷纷外出谋生,他们去到外面,时刻挂念着家乡亲人,当时没有邮局,也没有银行,只能靠水客。水客在国外将侨胞的信和钱一起拿回来送到侨胞亲人手上,收取一点手续费,或者是将收到的批款,到外面采购家乡需要的东西,像一些便药之类,再到家乡卖,他们再将钱一分不少地还给侨眷。后来随着侨批数量的日渐增多,侨批局应运而生,专门为旅外侨胞办理通讯和汇兑业务。”
侨批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凝聚着一个民族、时代特有的精神,王馆长说:“侨批反映了潮汕文化“诚信”这一特点。诚信在侨批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个诚信,包括个人对家庭从一而终的诚信,对家庭高度负责,出去赚的钱都拿来养家。还有个人对国家的诚信,回报国家,回报祖国,都会乐于捐款。另外,寄钱的人对批局本身也是诚信。所以这里诚信的层次非常多,诚信是立业之本。”
中国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曾这样评价侨批:徽州留下来具有特殊价值的是契据、契约,而潮汕可与之媲美的是侨批,这种价值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飘洋过海的潮汕侨批,不仅仅是一张张普通的思乡家书,更是100多年来潮汕社会历史的重要见证,它在近代的潮汕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记者 林丽丽 郑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