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外侨办社会管理创新纪实:用好三个平台(2)
用好部门职能平台 共建侨胞温馨生活家园
陈秀珍,出生在朝鲜,抗美援朝结束那年,12岁的她和家人回到了中国,参加了中国的边疆建设。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陈秀珍和她退休的丈夫,从大兴安岭来到淮安投奔亲友。刚来淮安的时候,陈秀珍已经五十多岁了,虽然丈夫有退休工资,但是他们生活得很艰辛,没有多少文化的她给人家磨过豆腐、卖过鸭蛋,捡过菜叶,吃尽了苦头。老来疾病缠身,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住,寄居在女婿单位的一个宿舍房,整个屋子除了一扇大门可以通风透亮外,没有一个窗户。
2009年,陈秀珍从女儿屋里的收音机上,听到政行风热线这个栏目,她清楚地记得主持人雅秋接了她的电话。“当时一打就通了,我那个激动啊。我就说明了我的情况,结果第二天雅秋就给我回了电话,说淮安市外侨办的人可以帮我解决困难。”
虽然与外侨办接上了头,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陈秀珍的相关证件已经丢失,其归侨身份很难确认。在难题面前,淮安市外侨办没有推诿,他们立刻发函给当年陈秀珍待过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请求该市侨办帮助确认其身份。在两地侨办的努力下,陈秀珍的归侨身份很快被认定了下来。在此基础上,市外侨办又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协调解决了陈秀珍的救济金、低保问题。现在,陈秀珍每月可以拿到370元的低保金和外侨办200元的困难救济金。每年中秋、春节等传统佳节来临之际,市外侨办还将陈秀珍一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慰问,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最重要的是,市外侨办还帮助陈秀珍申请了廉租房。当时由市外侨办王莉莉主任亲自协调民政部门,帮助陈秀珍女士享受廉租房政策,落实专人会同清河区外侨办成功帮助协调到位于一楼的房间,这令陈秀珍夫妇非常感激。搬进新居的那天,陈秀珍不仅亲手包了饺子感谢前来祝贺的领导,还即兴演唱了两首流行歌曲和一段东北二人转,她在载歌载舞中,表达了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去年,市外侨办通过接待海外侨领来访,有重点地介绍了陈秀珍一家的情况。海外侨领受该办热心为侨服务精神的感召,对陈秀珍的孙女上大学捐赠了1万元,并承诺负担其以后三年大学期间的学费。
市外侨办热心为侨帮贫解困的事例很多,印尼归侨潘阳的妻子就是其中之一。潘阳的妻子因单位倒闭,工作无着落,市外侨办多次上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终于将其列入单位改制职工名册,帮其补交了10余万元的养老保险费用,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养老、医疗等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排除了其后顾之忧。
在一系列的走访过程中,笔者看到、听到的关键词不外乎“娘家”、“协调”、“感谢”。这三点是淮安市外侨办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化解涉侨矛盾和突出为侨服务的最直接总结,他们用真诚创新了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收获了侨企侨胞的赞誉,成为淮安市侨企侨胞工作与生活的一份踏实的保障。(朱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