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老人扎根山西抢救华侨史
他像一棵树。
生在福建侨乡,却把根扎在山西,在远离亲人的黄土地上经风历雨半个世纪无怨无悔;他海外亲友众多,却一次次放弃出国定居的邀请,怀着赤诚之心从事侨务工作数十年,悠悠侨情流露在他枝叶的每一线脉络;人到晚年他退而不休,携纸笔相机四处奔波,只为从年迈的归侨、侨眷口中抢救一段段正在被遗忘的历史,近200万字期待出版的书稿,是他枝头无言的硕果……
记忆中侨眷是很悲苦的一群人
从热闹拥堵的亲贤北街到北园街5号林卫国居住的外事办宿舍,只一条马路,便将喧嚣隔开。享受副厅级待遇的这位老人,家里没有一丝豪华元素,令人“惊艳”的是分类细致、收纳有序的各种资料、书稿、作品集,以及隐身柜中的自制外事、侨务的档案资料库。老伴远赴美国照顾外孙,72岁的林卫国独自守在家中,自在而忙碌。整理归侨历史显然不是这位七旬老人的分内事,却俨然已被他视为人生使命和生活乐趣——乡音易改,身世难忘。
林卫国的家乡在著名的侨乡福建永春。得姓于商末比干之子坚公的林氏是永春第一大姓,林卫国所在支系属永春美山林氏,该支系历代人才济济、职官辈出,向外播迁者众多。1921年,美山林氏传人林祖培考入南开大学生物系,成为永春县入读现代高校第一人。在南开大学,他任《南开周刊》编辑,曾与周恩来有交往。
林祖培兄弟四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和三弟定居马来亚后,又回乡接老母和四弟出国团聚。行至厦门,从不曾离乡的老母因惧怕乘船突然变卦,林祖培只得让四弟陪老母返回家乡,从此承担起守护祖业的责任。1940年出生的林卫国,便是林祖培四弟的长子。
在林卫国的童年回忆中,侨眷是很悲苦的一群人,侨汇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老家有一种短尾巴的老鼠,不吃粮也不啃咬家具,‘唧唧’的叫声与闽南话中的‘钱’很相似,当地人视之为吉兆。每到逢年过节,侨眷们便盼着听到钱鼠的叫声……”
林卫国出生当年,其父因掩护好友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被军统特务秘密逮捕,投入梅列集中营关押一年。1942年,在印尼的大伯父林祖培又因积极参与支援祖国抗日的筹赈活动,被日寇逮捕,关押在集中营直至二战结束。父辈的爱国情怀和家乡人“四海为家”的观念,早早便播洒在了林卫国的心田。
1963年,林卫国在侨汇支持下完成了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学业。毕业时,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提出到边疆和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被分配到山西运城师范任教。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初进娘子关时,北方植被稀疏的山带给他的视觉震撼。而多年以后,另外一座山带给他的震撼却直抵灵魂。他说,在马六甲有一座华侨义山,山上埋葬的皆是在这里故去的华人。在那里他看到,所有的墓碑皆刻有逝者的祖籍,所有的坟头都齐齐朝着中国的方向。那一刻,他读懂了华侨,读懂了“飘泊”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