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细化社区侨务工作 “侨情日志”护侨益暖侨心
中新网9月27日电(记者 杨喆 张冬冬)办公室的资料架上,满满地排列着各种资料。最上边一层整齐地码放着的一排资料袋,是社区内每位归侨侨眷的资料;下边一层则是普法宣传手册,里边详细地列出中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各项内容。
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国务院侨办“走基层、侨乡行”采访团介绍说,国家对于归侨侨眷有很多明文的保护条例,怎样依法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区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因此,社区不仅设立“侨法宣传角”普及相关法律,还有“侨情日志”细致地掌握每一位归侨和侨眷的家庭情况,以便随时伸出援手。
这间办公室,便是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渭源路街道兰大社区里专设的一间侨务办公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服务着辖区内的115位归侨侨眷,其中归侨17人,侨眷98人。这间侨务办公室,也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专设的社区侨务办公室。
社区内每位归侨侨眷的生活都离不开侨务工作人员的服务,细致毫末,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归侨侨眷的事情没有小事,我们会全力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也是我们的工作。”渭源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贾冬梅说。
贾冬梅介绍说,如今,各社区都设立有一本“侨情日志”,社区侨务工作者积极将归侨侨眷、侨胞的联系方法、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及时记录在侨情日志上,尽可能给予满意答复,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着落。
97岁高龄的郑国昌院士是中国一位细胞学界的泰斗,为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一名孩子患有先天性智障,为了解决郑院士的后顾之忧,兰州大学社区为其孩子提供了低保。
作为最早投身核物理研究一批归国华侨,郑卫汉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已74岁高龄的他依然时常回想起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尤其又是核工业这样的重要领域,能做出贡献我更是义不容辞的。当时人们都说西北很苦,但是我想告诉他们这里其实充满了活力。而在我们退休之后,又能有侨务工作人员帮助我们维护自身的利益,十分感谢他们的工作。”
张俊彦博士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后侨居美国,2005年7月回到国内,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社区的归侨中,他是比较年轻的一位。他说:“因为我就是甘肃人,因此回到家乡做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时这几年中国的科研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拿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来说,在一些方面就不输美国。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再加之社区对于归侨细致的工作,我的工作也得以安心进行。”
贾冬梅告诉记者:“街道基层社区的侨务工作都很琐碎,需要耐心和细心,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把侨务工作做得更加细化,坚持普及侨务相关法律、惠民政策落实、生活补助保证应发尽发,以做到‘维侨权’;组织归侨侨眷座谈、走访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制作连心卡方便联系、逢年过节走访慰问、举办文体活动等来‘暖侨心’,以此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积极营造“以侨带侨”的浓厚氛围是渭源路街道社区侨务工作接下来的一个工作重点。贾冬梅表示,社区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新华侨华人和海外知名人士等侨界资源的力量,发挥其优势,鼓励他们大力向海外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宣传兰州城关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吸引更多海外的专业人才、短缺人才回国创业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
而这个小小的社区就像是整个甘肃省侨务工作的缩影。甘肃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樊向勤介绍说,目前,甘肃省归侨侨眷近10万人。由于甘肃省外省籍归侨侨眷人数较多,加之知识分子比例较高、本省籍归侨侨眷中少数民族居多等侨情特点,为使基层社区为侨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从2011年开始,甘肃省外侨办根据国务院侨办统一部署,开展了“侨之家——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点”创建系列活动,兰大社区和盐场堡社区还被列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