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侨乡黄埔村:走出中国第一位驻外领事(组图)
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一口通商”,(广东广州)海珠区黄埔村的码头就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黄埔”二字扬名世界。黄埔村村民很早就有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的传统,是较早形成的典型侨乡。
在众多侨胞当中,有一位被尊称为“黄埔先生”的胡璇泽,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领事,同时又兼任俄国、日本驻新加坡领事,被誉为“新加坡的先驱人物”。为纪念他,新加坡至今仍有诸多以“whampoa”(黄埔)命名的街道和建筑。
经商致富后热心公益帮助华人
广州华侨研究会名誉会长黄银英介绍,胡璇泽名玉玑(亚基),号琼轩,又名南生。1830年,15岁的亚基从家乡黄埔村来到新加坡,随父辈学习经商本领,其经营的企业名为黄埔公司,由于善于经营,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中山大学余定邦教授介绍,英国人皮尔逊写的《新加坡通俗史(1819-1960)》多处提到“多年来在殖民地享有盛名并以好客著称的中国人”黄埔先生。书中记述他经营过种植园,创办过冰厂,担任立法会议成员,说“他的园林使观赏者为之心旷神怡,他的意见,已成为千千万万人的喉舌”。现今新加坡还有黄埔河、黄埔路、黄埔学校等名称以及黄埔民众联络所来纪念他。
成功后的胡璇泽热心公益慈善造福华人社区,位于直落亚裔街的福德祠是华侨来到新加坡率先上岸的地方,这里的石碑上铭刻着胡璇泽以“南生号”名义,捐金二百一十元修缮的记载。过去还记载了胡璇泽作为侨领,调停纠纷的事情。
胡璇泽还创办了新加坡番禺会馆,在创办会馆之前,粤人来到新加坡都是无亲无故,流离失所,会馆创办后,这些人就有了一个家,可以有一个地址给祖国的亲人通信,生活安稳起来。
同时,胡璇泽非常热心教育,那时候新加坡还没有华文学校,他长年捐助莱佛士女校学生学费每人四元,这相当于一个打工者整个月的工资。他还和其他华社领袖一起,积极倡导开设中文科目,并亲自指导华文教育。
1876年,新加坡举行了首次授勋典礼,胡璇泽接受了迈各及圣乔治勋章(C.M.G),由当时的总督威廉·泽维士亲手颁发。总督叙述了胡璇泽在1854年以来在地方发生骚乱期间,对帮助恢复秩序作出的贡献,“黄埔先生的英名闻名于欧洲人,我可以说他享有盖世的声望。”
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领事官
1877年,胡璇泽被清廷任命为驻新加坡领事,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领事官。在此前后,他还被俄国、日本委任为驻新加坡领事,身兼三国领事,在外交界传为佳话。1880年他病逝,为遵照“死后归葬故乡”的嘱咐,他的遗骸专门用火船运回家乡安葬。
为什么会由胡璇泽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领事?余定邦教授指出,主要原因是当时新加坡的宗主国英国不同意清朝政府从国内派员到新加坡担任领事,只答应由当地有声望的侨领充任,清朝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作了妥协。后来经过力争,驻新加坡第二任领事左秉隆是从国内派出的外交官。1881年他领凭到任,才在领事馆门口挂上“大清国领事府”的名牌。
对当时的驻新加坡领事馆,清政府只给开办费,不发领事薪俸,日常开支要自筹,向出洋船只征收船牌费,向出洋民商征收身格纸费来解决,导致入不敷出。后来才同意领事薪俸由江海关归入出使经费内汇拨。晚清的官方档案对驻新加坡领事馆的收支请况留有详细记载。
胡璇泽认为,经费要自筹,领事不发薪,这是封建官僚对在海外设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后人寻根 差点去了黄埔区
也因为“黄埔”这个名字,胡璇泽的后人回国寻根时,差点找错了地方。
黄银英回忆,1991年,胡璇泽的后裔胡潮电从马来西亚来广州参加交易会,顺道寻根问祖。他按图索骥,遍访黄埔区却一无所获,最后在侨联的指点下,才找到一江之隔的海珠区黄埔村。
结果一到村里,跟族人见面,胡潮电就对上了“公祖兆荣岁”“琼林起壮游”两句口诀,续上了家族的根。
现在,在黄埔村胡氏宗祠的大厅上方,“钦命新加坡领事胡璇泽”的木牌匾十分显眼,村民和游客都可以了解到“黄埔先生”的威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