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侨开发区:着力构建宜居城市
三围青山,一湾好水,候鸟翩飞,湖光潋滟……
这就是(福建)东侨,一座新兴生态海湾新城,一个春暖花开的宜居家园。15年来不停歇的建设,东侨以追风赶月的速度,围绕“构建投资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的新型城市整体目标,大手笔起建,高标准规划,以人文关怀贯穿始终,造就了这座宜居宜业的和谐家园。
山水相伴筑生态家园
每个周末,只要天气不错,东侨的南、北岸公园总是聚满了人群。“有这么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非常好,难得在城市里还能看到这么原生态的休闲地方。”日前在东侨北岸公园,记者见到前来散步的陈勇一家子。陈勇告诉记者,当初把家安在东侨,就是考虑到东侨的生态优美,后面看东侨人气与日俱增,把公司也迁过来了。
从1997年开发区成立伊始,东侨便充分挖掘自然环境优势,科学规划,沿湖造城,迈开了山水生态、滨海宜居新城的建设步伐。
在东湖塘华侨农场的场史展览馆里,记者见到一张由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在1906至1909年游历中国时拍下的照片“福建三都澳的城市和港湾”,照片展示着一片无垠的滩涂,上面零星地立着几个小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原来的东湖塘。而现在的东侨,背倚大门山、塔山、金蛇山,坐拥3800亩东湖,拥有投资达8000多万元、面积21.9公顷环湖南北岸景观,东侨“三山二景一水”自然美景浑然天成。
15年来,东侨从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生态绿化、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重点整治和建设,实施了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南北岸公园、南北湖滨路、两岸防洪堤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并完成主要路段路灯改造,景观灯、雕塑标识建设,道路绿化等景观工程,进一步提高东侨新区的“洁化、绿化、亮化、序化”水平,极大改善和提升了环东湖区域人居环境。
同时,东侨宁舍千斤万两,也不毁绿水青山。东侨历任班子一向严把招商引资准入关,坚决执行高污染项目不引进、高能耗项目不引进、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项目不引进的“三不引进”原则。从源头上,杜绝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种种努力最终将这依山傍水的生态家园从图纸上跃然于眼前。
大手笔起建交通网络
驱车进入东侨,宽阔笔直的道路将这片16.7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打通,打破原有老城区狭小的城市布局,拓展了中心城区面积。
滩涂变城市,路网是基础。开发区一成立,便立即启动道路建设。从1998年闽东路东兰段、天湖东路、薛令之路、塔山路、兰溪桥等首批“四路一桥”破土动工,到今年10月,包括闽东路、天湖路、万安路、福宁南路等35条城区主要道路建设完成。东侨共建成道路总里程53公里,累计投资约14.82亿元。
尽管已经构建起“一环一纵三横”的路网框架,但是东侨没有停止建设的步伐。
12月初,天湖路“白改黑”完工,12月中旬宁川路管道雨污分离铺设完毕,完成路面沥青铺设……作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区,东侨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发展战略。
15年来不间断地建设,东侨的道路建设项目节节推进,如今福宁路、闽东路、万安路、侨兴南路、天湖路等道路路面已完成沥青改造,塔山路、宁川路等道路沥青路面改造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民生为先提群众幸福
12月20日,东侨幸福佳园保障性住房二期工地上,数十米的塔吊挥舞着“双臂”,钢筋制作机急速运转,钢管架纵横交错,上百号工人钉模板、砌墙体……忙得热火朝天。据介绍,保障性住房一期600套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已经落成,二期住房644套,预计1月15日可封顶。
执政为民,惠民为先。东侨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回顾15年的发展历程,民生优先始终是东侨最铿锵的音符。
2005年秋天,华侨新村主体工程完工。2000多名归侨侨眷高兴地领到新居的钥匙,陆续搬进这个总投资7200万元,总面积达65000平方米的现代小区。
同年,华侨小学建成开学,首批共6个班,199名学生。3年后,占地56.3亩的按照省级示范校标准建设的东侨经济开发区中学落成。
伴随着广电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规划展示馆、汽车南站、火车站等地标性建筑逐一落成,东侨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
与硬件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软”环境。东侨建成“一站式”办事大厅,为群众提供“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事情就办成”的一站式服务,方便居民申请和办理家政、就业、医保、社保等事务。针对社区成立时间短、居民来自四面八方等特点,设立综治维稳工作站,努力解决居民关心的热难点问题。同时实行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包片负责制,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为居民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
今年,东侨计划投入5659万元,持续抓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就学、就医、就居等问题。市医院新院主体工程也已封顶;华侨小学扩建项目一期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东侨实验幼儿园计划明年秋季开始招生……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践行着政府为百姓做出的承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美丽的东侨通过一步步坚实的步伐让民生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不断跃升。截至目前,东侨已落户工业企业68家,建成投产48家,初步形成了电机电器、食品加工、生物科技、新型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的产业集群。而常住人口数量也从15年前的不到3000人上升到6万多人。(记者 黄莉莉 通讯员 林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