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老军人携儿孙参观“新疆侨联学习教育基地”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8日电(马新龙) 2月7日,92岁高龄的老军人钟梓林,带着儿子、女儿,还有两个孙子,参观了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新疆侨联学习教育基地——粤新百年边疆民族情展室,该展室设有展版、展柜实物、视频DVD、展室相册等展示设施,展现了近百年来广东人奔赴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感人事迹。
钟梓林就是一位广东人奔赴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代表人物。1949年,钟梓林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司令部二科工作,11月抵达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当时的迪化虽是新疆首府,但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艰苦甚至险恶,百姓生活比较贫困,除了一些手工业作坊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
进驻新疆的部队不仅要自力更生创建条件解决自己的训练和生活问题,还要肩负着帮助地方政府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钟梓林跑遍乌鲁木齐近郊和北疆许多地县,和同志们选建了10多个生产基地,有条件种水稻的基地,钟梓林就去手把手教他们插秧,帮助各基地建立财务管理账目,经常下去查账、指导,还负责着这10多个生产基地的财务总帐和每季度、年度的核查审计工作。
五六十年代钟梓林跟领导乘汽车、坐马车几乎跑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县和生产兵团的各农业师、建工师,甚至爱人生孩子钟梓林都不在她身边,那时候新疆的交通道路状况十分差劲,加上汽车车况不好,时而出现翻江倒海似得颠簸,时而又在尘土飞扬的烟雾中行进;去伊犁或阿克苏六七百公里路程要跑3天才能到。冬天穿着皮大衣、羊毛毡筒坐在驾驶室里还会把人冻麻木,实在扛不住就停下车围着车跑几圈,让冻麻的身体热起来再上车赶路;翻达坂、越戈壁有时一天都见到不人烟,钟梓林坐在司机旁边,两眼直盯着前方看不到尽头,空旷和寂静令他发毛,途中忍饥挨饿已是家常便饭,即便备足干粮也无法吞咽下去,冬天水和馕饼结成了冰疙瘩,夏天汽车水箱开锅人唇裂;在千疮百孔的漫长道路上跑一天下来,人就像散了架的一堆肉。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最怕的就是汽车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呼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营养不良,钟梓林在1961年参加在新疆呼图壁县的司令部洪湖农场挖水库时,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送到军区总医院住院,他的爱人带着从托儿所和学校接回来的孩子们来医院探望,因为是被隔离治疗,钟梓林只能站在楼上病房的窗口和家人招手相望。看着围在爱人身边的孩子们钟梓林感到内疚,平时对他们的关心实在太少了。钟梓林有4个子女,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出生56天后就送到司令部托儿所全托。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去寄宿制军区子女学校(八一小学)读书。钟梓林和爱人的工作都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孩子。
70年代响应毛主席“深挖同,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已经50多岁的钟梓林参加了挖防空洞的劳动,不幸被卷扬机压断了左腿的内外踝骨,落下了残疾,被评为8级残疾军人,为钟梓林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
七、八十年代,钟梓林曾有过几次可以回原籍定居的机会,因孩子们都已在新疆工作、成家和割舍不了的新疆情缘,钟梓林最终取消回广东养老的打算。常常有人会这样问钟梓林有什么长寿的秘诀?钟梓林说:“人有三福终老无忧。哪三福呢?就是:平安、健康、吃亏,在乌鲁木齐工作生活64年,我去过的地方太多,抹不掉的记忆太多,心里装着整个新疆。半个多世纪感叹新疆的发展变化,现在党中央又要集全国之力支援新疆跨越式的发展,我听了很激动。我要多活几年,要看跨越发展的新新疆。”
钟梓林参观了粤新百年边疆民族情展室,他说:“讲起广东人在新疆的奋斗史,不得不提起1949年9月在甘肃解放军收编的国民党测绘大队。队长罗仕科、副队长叶启桢和部分技术人员都是广东人。我在第八会计处工作时因工作关系,又都是老广所以和他们比较熟悉。这批技术人才王震司令员很重视,带他们进了新疆,为新疆早期的测绘业务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