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兴隆华侨农场老归侨:“我们的根在这里”
中新网兴隆2月15日电(记者 张茜翼)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太阳河畔的海南兴隆华侨农场,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苦建设,如今发展成为一个聚农、工、商、旅游综合发展的大型华侨企业。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几位农场发展的见证人,抚今追昔,他们感慨万千。
89岁的李清泉老先生1953从新加坡来到中国,并在此扎下了根。李老回忆当年来兴隆时,只带了一个烂皮箱,一个旅行袋。“这里都是大面积的森林,连路都没有,走路还得低头,到处是水蛭、山蛭、臭虫和蚊子。当时每个月只有十块钱伙食费,两元零用,吃的都是番薯和木瓜。”
李清泉现在住的是农场“侨乐园”职工住房,大房子里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李老说:“退休后,每月五千多块,亲友都很好,农场也很重视我们。”
如今,担任农场新马泰侨友会会长的李清泉春节期间都没闲下来,走访看望了不少困难病友老归侨。侨友会常常组织老归侨开展娱乐活动,召开座谈会,出版农场《侨友报》,丰富归侨生活。
符福胜老先生在2岁时被父母带到海南兴隆华侨农场之后,就没有离开这块土地。符福胜亲眼看着农场从小到大,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对这块土地充满了感情:“这里山好,水好,人也好,我的朋友都在这里,我的根就在这里。”当年符老和归难侨胞们一起种番薯,种香茅,种咖啡,种橡胶,后来当上了教师,终于有了今天这份家当。
老归侨杜添江和老伴梁惠贞在农场开了一家印尼餐厅,“让大家在美丽的兴隆能品尝到东南亚美食”。杜添江说,兴隆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很多小吃比如千层糕、椰子酥、虾饼等都是归侨们从东南亚国家带回来的,现在已成为兴隆特产。
他说,建场初期,归侨们走泥巴路,开沟挖渠,修堤筑坝,垦荒造田。能歌善舞的他们总喜欢在辛苦的劳作之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一曲印尼歌曲,跳一段东南亚舞蹈,缓解一天的疲劳。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日的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旖丽的热带风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成为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40余家建筑风格各异的宾馆、酒家鳞次栉比;旅游城集温泉寓娱乐、购物、旅游观光为一体,是中外游客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占地四百公顷的兴隆热带花园山水相映,繁花似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