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花都华侨农场文化建设打特色“侨牌”
中新网广州2月27日电 (记者 郭军)记者今天从广州市花都区花侨镇采访了解到,近年来,该镇高度重视辖区内花都华侨农场的文化建设,紧紧抓住“侨”字做文章,深入挖掘华侨的东南亚饮食文化、服务文化、歌舞文化等特色侨文化,力争打造全国区级华侨文化中心的样板。
据了解,花东镇位于广州市北部、花都区的东部,2005年5月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花东、花侨(华侨农场)、北兴三镇合并而成,是花都区行政面积最大的镇。并镇后,保留广东花都华侨农场牌子。花都华侨农场始建于1955年3月,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安置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花都华侨农场也因此被人称为“流溪河畔的小东南亚”。该农场现有人口5212人,其中归难侨2012人。
花都华侨农场归难侨的先辈们生活在原居住国的时间可追溯至清朝中期,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娱乐活动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原居住国的文化烙印。广大归难侨来到花都华侨农场后,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原居住国的文化习俗。与此同时,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当中,他们身上保留的这些异域传统文化又与本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东南亚侨文化艺术”。
如今,在这个仅有五千多人的农场,侨民自发或有组织地成立了“东南亚侨文化”业余艺术团、“青青乐队”等9个文艺团队,民间文艺团队25个,总共人数达1450多人。配有音乐、舞蹈、书画、摄影、武术、曲艺等方面的辅导员149名。花侨小学在政府及侨民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地域文化优势,开发了以“侨”课程、组建“侨”乐队、创办“侨”艺术团,把传播和推广侨乡艺术文化提炼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记者在地方采访时见到,该镇总投资300多万元的侨文化中心也已基本竣工,准备投入使用。在这里,既有开放式的图书阅览厅,也有主要用于表演东南亚舞蹈、展示东南亚服装风情、开展联谊活动的演艺大厅,还有展示华侨文物史料的展览大厅。
据悉,,从2005年起,花东镇党委和政府力争每年用于发展文化的专项资金不少于200万元,而且每年递增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为适应“侨文化”建设,满足侨乡群众日益增长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镇不断地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和扩大文化活动场所,投资4000多万元占地1100亩的文化体育公园已对外开放使用。此外,该镇还计算建设一条东南亚风情饮食文化街,大力开发旅游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