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联主席建议设立“华侨日(节)”引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侨联主席王亚君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出建议,指出:“我国是一个侨民众多的国家,设立华侨日(节)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为了弘扬广大侨胞爱国爱乡精神,更好地凝聚侨心、汇聚侨力,调动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我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陈嘉庚先生的诞辰日10月21日,或者是毛泽东为陈嘉庚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11月18日,设立为华侨日(节)”。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郑奎城教授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设立华侨日(节)的建议。
一石激起千重浪,中国何时开始启动华侨日(节)、何日为华侨日(节),引起各方关注。
回望 10多年的呼唤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建议,10多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于设立华侨日(节)的呼声不绝于耳。
2001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侨联原副主席、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黄长溪领衔,众多代表联署,向全国人大提交了《设立华侨节》的议案。
黄长溪等在议案中提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更广泛地团结海内外侨胞,建议国家将1940年9月5日在延安组建第一个侨联组织——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的成立时间作为“华侨节”。通过每年的“华侨节”活动,加强《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贯彻实施,凝聚广大侨胞的力量。
2012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纺织材料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吴子婴又提出了在全国设立华侨日的建议。吴子婴向全国人大提出,为了更好地凝聚侨心,汇聚侨力,调动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建议在全国设立华侨日。
2013年1月,在厦门市政协会议上,吕鑫委员建议,厦门应该推动全国性华侨日的设立。2010年,广东中山市提出设立华侨日,但具体设在哪一天成了难题,因为没有特别标志性的事件。吕鑫认为,可以把陈嘉庚先生诞辰日作为华侨日,“陈嘉庚先生在侨界的影响至今存在,而厦门是陈嘉庚先生的故乡。这对于团结东南亚华侨有推动作用,为南海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进展 孙中山故乡首设华侨日
放眼全球,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聚居地举办了各种“中国日”等活动,美国也组织亚裔传统活动月等,这些活动带有肯定中国侨胞的意味,旨在促进所在地、所在国对华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内只有沿海几个侨务大省有不定期的华侨活动,不少都是带着经贸性质的,如广东粤东侨博会。2010年起,拥有80多万侨胞的广东省中山市宣布将每年的11月10日设为“中山华侨日”,系全国首个地方性华侨日。
每年这一天,中华伟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会以不同的主题举办与“侨”相关、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如举办华侨文化研讨会、华侨文化展览、旅外乡亲游中山、内外乡亲联欢晚会、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海外中山华裔青年大联欢等。
倡议 在国家层面设立“华侨日(节)”
长期在侨乡任职、践行为侨服务的全国政协委员王亚君认为,目前,在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我国(中国)数千万海外侨胞,国内有归侨侨眷3000多万。广大侨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祖(籍)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振兴,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华侨历史人物,如: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倾尽毕生精力和财力兴学办教育,为祖国和侨居地培育了无数人才。毛泽东同志于1945年11月18日为陈嘉庚先生写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题词,表达了党对爱国华侨的崇高评价。这些杰出的华侨历史人物,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的学习、弘扬与景仰。为此,王亚君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10月21日(或11月18日)设立为华侨日(节)。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郑奎城表示赞同。曾在美国、加拿大做过访问学者,当过日本国立琉球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的郑奎城博士,是冲绳华侨华人协会理事,对海外侨胞的中国情结有切身的体会。他说,自己人生有三分之一在海外,认识了很多华侨朋友,也体会到华侨在海外的酸甜苦辣。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郑奎城特意联系了很多华侨朋友,“听”了很多心声:“说得最多的,还是希望国家发展、强大,更好地维护华侨华人的利益”。郑奎城表示,如果在国家层面设立“华侨日(节)”,是对华侨贡献的肯定,对聚侨心、汇侨力也有很大帮助。
王亚君、郑奎城都认为,华侨日(节)期间,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如组织海外侨胞和侨商进行经贸考察,促进投资兴业,组织扶贫助学的侨心公益活动;开展华侨知识教育和竞赛,进行华侨史的研讨与交流,促进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华侨历史;开展侨法宣传教育,学习党的侨务政策和涉侨法律法规;举办华侨艺术交流活动,宣传华侨历史人物的爱国思想,凝聚广大侨胞爱国爱乡情怀,激发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的积极性。
视点 大好事 恰逢其时
在福州、厦门等地,著名专家学者对在国家层面设立“华侨日(节)”的建议也议论纷纷,认为这肯定是好事,现在做恰逢其时。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庄国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全球华侨华人约5000万人,其中中国大陆、港澳台新移民近1200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从经济上看,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的对象;从文化看,拥有中华民族血统的华侨华人走向世界各地,与祖籍国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倾向于设立“华人节(日)”,通过这个纽带把更多的人联结在一起,这无疑是华侨华人及其众多国内家庭成员的共同愿望。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告诉记者,设立“华侨日(节)”肯定是好事,一是更好地发挥海外侨胞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三是可以籍此加强海外华侨与祖籍国的联系,增强与家乡的感情。
事实上,专家学者的论点得到历史的验证。海外侨胞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辛亥革命中,海外华侨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华侨就有31位。孙中山先生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
抗日战争,华侨组织起来开展爱国救亡运动,向国内无偿捐献大批战需物资,支援抗战。不少华侨青年更是冲破重重封锁,投奔延安,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其中就有著名的八路军女英雄李林烈士、爱国归侨记者仓夷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各地华侨或组织抗日武装,或参加当地抗日队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等地,至今还耸立着纪念华侨反法西斯的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华侨又搭建了中外交流的桥梁。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侨胞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呕心沥血。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侨胞又回国创业,引进外资,全方位参与现代化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民间友好使者。
事实证明,海外侨胞具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和报效祖国的愿望,是推进我国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今天,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中国设立“华侨日(节)”,也许不再遥远。(陈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