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南洋华侨机工
中新社马来西亚古晋5月9日电 题:最后的南洋华侨机工
作者 廖丽丽
离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市半小时车程的新尧湾老街,在阳光下,97岁的许海星站在老街转角处,佝偻着背说,70多年前,“我正是从这里踏上回国抗战的征途。”
许海星是当年3200多名支援中国抗日的南洋华侨机工中一员。如今,世界上最后15个南侨机工均已年近百岁,有4人居住马来西亚,一人在加拿大,10人生活在中国。
近日,中新社记者随广东省侨办调研团前往马来西亚拜访了砂拉越州许海星、李亚留这两位健在的南侨机工,听他们讲述当年三千壮士舍弃安逸生活共赴国难的传奇故事。
“南侨机工的故事太长了。”许海星抚摸着自己的右臂,那里有一截骨头永远留在了中国,如今他的右臂由于少了右肱骨而软绵绵的,甚至可以随意扭转。许海星说,这是抗战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永恒“纪念”。
1939年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滇缅公路成为战时西南大后方的“生命线”,急需大批技术娴熟的司机与机修人员。在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多名华侨青年赶赴前线。
许海星说,当时他们的任务是将外国援助中国的物资运送到各个需要的地方。在中国的十年,许海星带着车队走遍了昆明、贵阳、湖南、广西以及粤北山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右手臂的一截骨头。
“有一次日军扔的炸弹就落在我附近,我赶紧躲到旁边的墓地里。炸弹爆炸后,喷了我一头黄土,连嘴里也是。”许海星说,当时他手里还紧紧护着一箱钞票,因为他是车队的副领队,负责车队的食宿。
今年94岁的南侨机工李亚留对滇缅公路的记忆是一个又一个“拐”,他说,滇缅公路的运输条件简陋,山高、路窄、坡陡、弯急。他亲眼看到队友的车滚下悬崖,跌入怒江。
历史资料显示,从1939年到1942年,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万辆汽车以及其它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
据许海星回忆,后来很多南侨机工被日军杀害,活下来的机工也饱尝艰辛。当时南洋已被日军占领,流落在昆明的机工陷入困境,有些生病后无钱医治死在街头,有些衣裳褴褛做了叫花子。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亚留复员回到古晋,他买了一辆小型巴士在古晋市载客,为了纪念在昆明参加抗战的日子,他把这辆巴士命名为“昆明”。
李亚留现在生活在古晋伦乐镇,依然保持军人的作息习惯,但对自己在滇缅公路上“战斗”的日子却闭口不提。
和李亚留一样,回到马来西亚的许海星也是将往事埋藏于心底。如今已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回中国那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看看。
让许海星念念不忘的除了一毛钱一大碗的客家饭菜,还有战时帮助过他的队友、爱慕过的当地姑娘。“也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了。”许海星喃喃自语。
“你知道哪里的凤凰箫最出名吗?你知道潮州红饭桃粿怎么做吗?去贵阳、大理、桂林、潮汕我都可以当你们的导游!”片刻后,许海星又指着自己的脑袋,笑着说他已经把一切关于中国的东西“存入”这部“电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