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厝”:潮人心灵的老房子
潮汕地区的城市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反而有些落伍,但这也无形中保留了许多古村落、旧城区和古建筑。最近,我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但有很多明清时期的住宅、祠堂、庙宇,居然还能见到宋代的住宅建筑,而且不是独栋存在,而是一个区域、一片住宅的形式存在,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观了;然而,随着潮汕机场、厦深高速铁路与第二条高速公路的开通,潮汕这种远离尘世的状态很快将不复存在,这些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还能够屹立多久,我们心里都没有底。在这种前提下,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林凯龙老师积数十年之功写成的《潮汕老厝》,将给我们留下一份非常可靠、具有高参考价值的文献。最近,三联出版社准备出版该著,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好事。
我在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担任过8年负责学术的副院长,去年开始任正院长,和林凯龙老师有很深的交情,他发现古村落古建筑,经常先来告诉我,然后一起下乡考察拍摄。通过老师和这本《潮汕老厝》,我了解更多的潮汕建筑,特别是那些被全世界潮人视为心灵故乡的老房子——潮汕的“老厝”。
潮汕乡村至今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村寨规模往往十分巨大,它们大多以宗祠为中心,次要建筑围绕宗祠展开,相连形成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宏伟建筑群体,发展出诸如“下山虎”、“三壁连”、“四点金”、“五间过”、“驷马拖车”、“百鸟朝凰”等生动多样的建筑形式;而据林凯龙老师考证,这些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以天井为中心的民居建筑,其源头大多可溯至唐宋,是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体系在潮汕的迁延!
作为潮汕乡村最常见的四合院式建筑,“四点金”因四角上各有一外形如“金”字房间压角而得名。林老师通过将“四点金”与北京四合院比较,发现虽同为四面闭合的合院,北京四合院院落较大但不一定在中心,而“四点金”则以天井为中心,紧凑简练,北方宽大的庭院被缩小为狭小方正的天井;北京四合院大门不能居中面南,而受到先天八卦的影响开在西北角或东南角上,林老师根据宋代以后先天八卦才开始在北方流行的史实,认为左右对称、大门居中面南的“四点金”是宋以前古制。后来,林老师又在唐代大诗人王维所画的《辋川图卷》与北宋画家乔仲常所作的《后赤壁赋图卷》中找到类似“四点金”的合院,林老师据此断定,潮汕“四点金”是一种比北京四合院更为古老的合院式建筑。
对“驷马拖车”等大型民宅的研究也是如此。“驷马拖车”是一种以宗祠为中心象征“车”,两旁次要建筑象征拖车的马的大型建筑群体。林老师根据“驷马拖车”与唐代律宗寺院、北京紫禁城格局相似的特点,以及古代中原士族动辄“舍宅为寺”之史实,得出既有礼制功能又有居住功能的“驷马拖车”,是从古代“京都帝王府”演化衍变而来的结论,正因为如此,本地才有了“潮州厝,皇宫起”的说法——即潮汕民居是按皇宫的式样精心建造的。
从历史原因看,潮人的先祖大多是因战乱南迁的中原仕族,因为离开祖地最远,对祖宗的一切便愈加珍视。进入潮汕后,又因其山环海抱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使潮汕先民既能够不受皇权的束缚,又能够避免改朝换代的战乱,而有时间、精力和心情将民居当成宫殿来建造,让那些体现礼制观念与建筑等级的 “京都帝王府”便逐渐变为“潮州百姓家”。
林凯龙老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走街串巷,深入潮汕乡村搜集资料拍摄照片,对潮汕老厝可说了如指掌。在书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掌故,见到国内甚为罕见的许附马府和赵厝祠等宋代民居建筑,足以与山西乔家大院相媲美的澄海陈慈黉故居,规模为岭南之最的有七百多间房的普宁洪阳德安里等著名民居,就连散落民间的不起眼的建筑局部,只要有特色和价值,林老师也尽量收入,故这本书资料详实、可靠,基本上反映出潮汕乡村古建筑的全貌。
而更为可贵的是,林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就厝论厝”阶段,而是抓住了建筑艺术这一主线,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将笔触辐射到潮人来源、风水传说、历史掌故、民俗文化中去,通过娓娓道来的文字,对潮汕建筑的始源及历史的演变、潮汕老寨府第的形制与格局、特殊的装饰工艺及其对潮人的影响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间中还旁及中外建筑艺术的比较,视野开阔,图片精彩,趣味盎然,是一本融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的佳作。
这本专著的面世,凸显出林凯龙老师保护潮汕民居、宏扬潮汕文化的拳拳之心。在这里一方面祝贺林老师的新书出版,同时也期待他佳作连连,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潮汕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王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