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夷山下的印尼女归侨:感觉生活在中国很幸福

2013年10月10日 15:13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0)
武夷山下的印尼女归侨:感觉生活在中国很幸福
王立夫妇与孙女
王立回印尼与朋友相聚

  王立,女,印尼归侨,现年81岁,退休前任职于福建省武夷山华侨农场。

  武夷山因风景秀美而闻名天下,在这里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地方,那就是武夷华侨农场,这里曾接受安置从印尼、缅甸、越南等国家来的难侨,不管当年他们是怎么回国的,他们各自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1 贫困的大家庭

  印尼中爪哇的加拉登是我出生的地方,虽然加拉登是县城,但我们家在郊区,情形仍然像偏远的农村,一切都很落后、很贫穷。父亲虽然是生意人,但家境就和这个地方大多数人一样,有时还不如当地的农民。

  在孩提时,父亲在我的心目中很高大,这个高大不是指他的身材,而是他能含辛茹苦地养活我们一家人,在我们这个家,仅孩子就有19个,可活下来的却只有11个,可见父亲是怎样的辛苦。

  母亲是父亲的重要帮手,生意忙的时候,她帮着父亲,稍有空闲,她就把自己做的小吃,摆在路上叫卖,但收入非常的微薄。

  最困难时,家里出现过断粮的窘境,家里人只好吃地瓜,有时也吃地瓜叶充饥。即使是这样,家里人似乎从来没有悲观过,觉得苦日子总会过去,好日子一定会来到。1943年,我们全家都搬到了县城,而且我们也一个个长大,有了工作后,家里的情况果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也许是吃过苦的原因,家里的兄弟姐妹个个都很懂事,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尽快地长大,尽快地工作,尽早地生活自立,减轻父母的压力,所以我初中还没毕业,就在沙拉笛加华侨公学任教,那年我才17岁。

  2 第4代“侨生”回到祖国

  加拉登在梭罗和日惹中间,父亲卖的冰块是从梭罗购进的,每次购进的冰块到了家后,父亲就把冰块堆放家里,然后用麻袋盖在冰块上,之后再用谷壳掩埋。别看这种办法很土气,但在热带的印尼却很管用,并且可以保冷很长一段时间。

  就像前面讲的那样,在家里的每个孩子都很自然知道自己的位子,懂得要做哪些事,我在家里排行第7,下面还有4个弟弟妹妹,所以带弟弟妹妹就成了我的责任,除了这些,家里挑水的活儿也都是我来做。之后,随着大家渐渐长大,这种家务活就自动地往下传,而脱离家务事的孩子,都开始走向社会,到外面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家里的情况好转了许多,父母不用再那么辛苦,家里不再断粮,我们大家都把这样的生活当成了好日子。

  不仅我是在印尼出生,父亲和祖父也是在印尼出生,所以我算是第4代的“侨生”。在印尼的“侨生”,指的是出生在印尼的华人,而在中国讲的“侨生”,指的都是华侨学生,而我只属于前者,因为我回国时,已经是30多岁了。

  说实在,像我这般年纪回国的人不多,即使有,也是携家带口,而我还是单身女子,并且在兄弟姐妹11人中,只有我一人回国。

  3 武夷山下当教师

  我是1967年回国的,当时已经没有轮船可坐,只好乘飞机回国,到了祖国后,我来到福建北部的武夷山下的华侨农场。当时农场的条件非常艰苦,最难忍受的是这里的严冬,这对于从来没见过冬天的人来讲,真是不知所措,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但刺骨的寒气仍然往身上钻,而要想摆脱严寒,就只有拼命的劳动。

  虽然在印尼时,我也吃过不少苦,可我从来没做过农活,更不用说用锄头、挑担子,以及插秧、种树。但我也有一种优势,那就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坚韧的性格,不会向困难低头,用意志战胜苦难。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到过农场所有管区工作,而且工作都得到好评。

  之后,农场考虑我以前当过老师,就让我到学校教书,那时学校也是十分简陋,老师只有2人,于是安排我教小学一到三年级的语文,同时也教四到六年级的数学。到了1973年,农场的学校才步入正轨,成为了正规的学校,我的教学任务才渐渐减少,教书这工作一做,就做到了退休。

  那时武夷山不像现在这么出名,一提起我在武夷山工作,人们就觉得那是在闽北的穷山僻壤,谁也没想到,武夷山如今会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区。想想当年,我们虽然经常穿行在丹霞地貌之中,但却没有感觉到它的美,这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武夷山真美景。

  4 回到印尼我感触强烈

  1994年和2002年,我两次回到印尼,两次回去的感受都很深刻,尤其第二次回去,感触更为强烈,这源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才切身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中国的幸福。

  的确,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并且已经退休,但每月都能领到国家给的退休金,农场也按月发放补贴,这些钱不多,但够用,至少我不用为生活而担忧。相对我那些在海外的朋友、同学、同事,他们有的生活过得比我好,却要为生计操劳,这让我产生了很多想法。

  毕竟到了我们这般年纪,总想给自己的生活有个评价,幸福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在遇见兄弟姐妹时,我是这样观察;在遇见过去的朋友时,我是这样考量。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的日子过得很好,也有的人生活过得简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有着发自内心的敬仰,因为中国的发展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种富强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也使他们感到自豪。

  在印尼探亲的日子里,最遗憾的是父母已经过世,记得当年我要回国时,他们恋恋不舍,虽然他们的孩子众多,但真要离开,他们也是百般不舍,毕竟是亲生骨肉,血浓于水。

  ……

  还记得,当年回国时,来送我的有学校的校长,有共事多年的同事,也有自己的亲哥哥,但就没有父亲和母亲,当飞机起飞时,看着下面的印尼土地,我想父母此时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他们知道自己的女儿正第一次坐飞机,向自己祖国的方向飞去。

  如今,他们的女儿生活在风景秀美的武夷山下,在那儿,他们的女儿有着自己的家,有着一幢两层楼的房子。房子里,除了已经也是老人的我和丈夫,还有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孙女。

【编辑:邹春光】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