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商花甲之年回乡办厂 乡音不改推动华教
作为受邀请回江门参加华人嘉年华活动的主要嘉宾之一,陈伯年主席此行的行程安排非常紧密。不过他还是在下榻的酒店大厅里,向南都记者讲述了他的家乡情结。
回乡办厂
1944年,陈伯年出生于雅加达,但他的成长道路一直和家乡牛湾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牛湾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总想为家乡做点事情。”2006年,在印尼一直从事玻璃加工业的陈伯年回到牛湾,并在这里开设了工厂。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为了照顾生意,也为了加强和家乡的联系,多年来陈伯年坚持两地奔波,“以前每个月都会回来一次,直到最近由于身体原因,才没跑得那么频繁。”
谈起家乡,陈伯年说,第一次回乡的印象还非常深刻。上世纪60年代,十几岁的陈伯年跟着父亲,先从印尼乘坐飞机到香港,再坐火车到广州,然后再从广州搭乘木船回到牛湾。“下午5点的船,第二天一早就到了。”让陈伯年很讶异的是,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电脑,但乡亲们还是准时到码头接他们。“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估算着时间,每天到码头等,等了一星期才把我们接上。”
在感动于家乡人的热情之余,陈伯年也对当时家乡的卫生条件颇为“头痛”。“那时候哪有厕所,都是茅房,我不敢上啊。”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陈伯年忍不住笑道,憋了三天,到第四天时终于忍不住想要离开。
乡音不改
出生、成长在异国他乡,父亲自然成了陈伯年接触家乡的一扇大门。“自小不管我说什么话,父亲都用家乡话回答我。”因为父亲坚持“我的后代一定要会讲中文”,所以陈伯年从小就学会了家乡话,并接受华文教育。后来在与香港人的生意往来中,陈伯年又学会一口流利的粤语。“现在在小圈子里作演讲,我也会讲粤语或者家乡话。”
由于政治原因,对于中文的坚持一度被逼中断。1965年后,所有华人社团、学校全部被封锁、没收,庙宇也在劫难逃,甚至极端至华文及华人风俗一概被禁绝。“华人都要改印尼名字,招牌不能出现中文,甚至过春节也只能悄悄在家里庆祝。”陈伯年告诉南都记者,在当时如果华人说中文,是会被印尼人指责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华文教育可说进入空白阶段。为了让儿子们都能接受中文的教育,陈伯年将他们送到新加坡读书。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儿子们的中文水平都不高。
“以前我和太太有什么悄悄话,就用中文说,他们听不懂。”陈伯年笑着说,“不过现在不行了,他们会听了。”这一切都得益于印尼的改革开放。1998年,经历了32年的真空期后,随着旧政权的倒台,印尼全国进入新时代,美嘉娃蒂总统还宣布农历新年为法定公众假日,虽然只有一天假期,但对于华人文化的解禁,已经是很大的进步。陈伯年介绍,2006年,印尼政府颁发《国籍法令》,在印尼出生的华裔拥有印尼国籍,并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接着2008年又出台《反歧视法令》,大大保障了华人的权益。“现在雅加达的副省长就是华裔,还有越来越多的华裔参政议政。”陈伯年说,“以前人们说落叶归根,现在是落地生根。”
随着华文教育的解禁,中文教育再次走进课堂。“现在学校实行三语教学,除了印尼语、英语,还有中文,每周有四节中文课。”陈伯年说,孙子虽然年纪轻轻,但中文说得不错,“比他爸爸还要好,我和太太说中文,说什么都瞒不过他们。”
推动华文教育
经历了32年的断层,华文教育百废待兴。课本可以从中国引进,办学经费可以捐献筹措,但教师怎么办?“别说当年教我们的老师,就连我们也上了年纪了。”陈伯年介绍,后来还是国侨办、省侨办送来了中国的老师。现在全国每年有300名老师到印尼支教,不过还是满足不了当地对华文教学的需求。
为了推动华文教育,如今印尼和江门市建立了很好的联系。陈伯年介绍,现在每年都有不少华裔青年到江门幼师学习,学成后再回印尼给幼儿园小朋友教育中文;此外,印尼广肇总会还和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等高校合作,为华文教育培养师资。
除了积极吸纳师资人才,印尼广肇总会还大力帮助华裔青年寻根。早在2004年,陈伯年就组织了“新会———印尼华裔青年夏令营”活动,并亲自带队回到中国。夏令营的华裔学生不但在新会侨中上课,到蔡李佛的发源地学习拳术,还会回到各自的家乡“寻根”。此外,还到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参观学习。“不仅仅要帮助他们‘寻根’,还要让他们知道现在的中国发展如何。”
“在学习中华文化方面,小朋友有幼师,学生有中文老师,青少年有夏令营,我们这一代和中国的联系比较紧密,但有一个阶层是被忽略了。”陈伯年说,如今30-50岁年龄阶层的中年华裔,是未来的企业接班人,但他们与中国的联系是最少的。他建议,侨办和政府可以多邀请他们回来,到企业、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加强他们和祖籍地的联系。
让陈伯年担心的是,经历了32年的断层,这些中年华裔对于华人社团的参与热情并不高。“他们觉得这是老年人的活动。”为此,除了每年到中国举办夏令营活动外,印尼广肇总会还经常举办一些年轻化的活动,来吸引年轻的华裔参加。“印尼有2000万华人,当中广府人就有400多万,人数虽多,但由于地域分散,大家平时的沟通不多,所以到了暑假,印尼各城市的分会就会轮流组织夏令营活动,让年轻人多交流,有的后来还成为亲家。”陈伯年说,现在总会每年还会举行运动比赛、粤语卡拉O K比赛,“这样他们不仅学会中文,还会广府话。”
他档案
陈伯年 祖籍新会牛湾,是印尼著名的侨领和华人企业家,印尼中华总商会副总主席、印尼广肇总会永久资深名誉主席。2002年,陈伯年和来自广肇地区的华人一起组建印尼广肇总会,下属20多个分会,分布在印尼十多个大城市,成为印尼重要的华社团体。
乡情乡音
“印尼有2000万华人,当中广府人就有400多万,人数虽多,但由于地域分散,大家平时的沟通不多,所以到了暑假,印尼各城市的分会就会轮流组织夏令营活动,让年轻人多交流,有的后来还成为亲家。现在总会每年还会举行运动比赛、粤语卡拉OK比赛,这样他们不仅学会中文,还会广府话。”(吕玉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