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博物馆:发挥优势打造侨胞精神家园
广东是全国侨务大省,海外侨胞众多、侨务资源丰富是广东的重要省情和独特优势。广东华侨博物馆植根于侨务大省,拥有丰富的华侨文博资源,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华侨博物馆,以服务国家、服务侨胞、服务社会为宗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和侨乡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侨”特色和独特的“侨”优势。
2009年11月开馆以来,广东华侨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侨”特色,发挥“侨”优势,坚持为侨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相结合,用心用情用力办侨博,在对外宣传、征集文物、举办展览、内部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取得显著成绩,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以广东华侨历史陈列为重点
不断提升陈列展览水平
广东华侨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广东华侨历史陈列》主题展为重点,辅以“广东华侨民居”和“广东华侨博物馆建设回顾”展,充分呈现华侨文博专业特色。三年多来,博物馆不断更新、充实主题展陈列图片、文物、文献资料,改进文物说明牌,增加英文说明,努力提升主题展陈列水平。观众普遍认为广东华侨博物馆主题陈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图片文物丰富,全面系统展示了华侨历史文化和侨务工作,富有爱国教育意义。
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广东华侨博物馆充分发挥侨文化特色,独立主办或与社会合作举办涉侨文物展、图片展、文化艺术展等专题展览。先后举办了《庄世平光辉事迹展》、《赵泰来捐赠藏品展》、《馆藏书画和李炳源捐赠文物展》、《留英青年画家何莹莹铜版画展》、《澳大利亚寻金梦展》、《加拿大著名华侨画家黄硕瑜国画展》、《孙中山在广州图片展预展》、《清明上河图钻石画展》、《姑苏繁华图苏绣展》、《瓷道望族—美国华侨张家添藏品展》、《江门市侨刊乡讯文化巡展》、《辛亥百年华侨丰碑展》、《百年辛亥革命文物精品展》、《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工作汇报展》、《南洋风物—吴德芳捐赠南洋华侨文物展》等30多个专题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入馆参观,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为社会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广东华侨博物馆的实践表明,举办专题展览是博物馆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衡量博物馆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可以达到吸引社会各界观众,扩大主题陈列的社会影响力等目的。
以服务观众为宗旨
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2009年11月开馆至2011年5月,广东华侨博物馆采取边建设边预约参观方式,接待各级领导、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团组预约参观;201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起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周二、四、六向社会开放,周一、三、五随时接待团组预约参观。博物馆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不断完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讲解服务水平。据统计,开馆以来,广东华侨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8297人次,其中2012年接待观众28685人次,团组占20%,社会观众占80%,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预约接待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旅行团、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等参观团组日益增多,观众涵盖社会各界人士,日接待观众人次不断刷新,社会效益显著。
广东华侨博物馆接待的领导、嘉宾和观众来自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央和国内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省内各地。广东省委、省政府现任领导和老领导,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等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中国侨联领导,以及加拿大长者事务部部长黄陈小萍、巴西国会众议员威廉•巫、厄瓜多尔驻华大使华盛顿•阿戈等外国政府官员,美中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李小龙女儿李香凝等外国友人,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论坛嘉宾、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营员等团组均参观了博物馆。
观众留言一千多条,纷纷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博物馆充分展示出“敢为人先,致诚守信,崇文重教,爱我家国,大爱无疆”的华侨精神。其中,加拿大长者事务部黄陈小萍部长留言:“参观先贤贡献,获益良多,差不多要流泪了!”古巴驻华大使白诗德留言:“谨向参加古巴独立战争的华侨华人致敬,他们永远地拉近了中国与古巴之间的距离。我们两国友谊真挚,历史渊源悠久,永远团结在一起。”博物馆的建设和接待服务,获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及其社团的认可,从2009年至今捐赠博物馆的款项超过1000万元,文物、书刊和艺术品超过6000余件(套)。
作为华侨专题博物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外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所限,目前博物馆每周向社会开放时间受到制约。随着广东华侨博物馆知名度的提高,目前每周开放三天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增加开放时间已成为新目标。
以宣传教育为媒介
提高社会影响力
一是密切与媒体合作,宣传报道华侨文博事业。第一,通过媒体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为拍摄华侨题材电视剧、纪录片和专题片,主动与广东华侨博物馆联系,由博物馆安排拍摄内外景及有关文物、文献和资料,采访人物。新华社广东分社、中新社广东分社、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广州日报社、新快报社、香港星岛日报社以及《广州华声》、《侨星》、《广州侨商报》、《华人美术报》等报刊纷纷报道广东华侨博物馆建设和主题展、专题展情况。2011年以来,博物馆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合作拍摄《华人世界•华人足迹》节目,至今已制作播出50多集,分别介绍博物馆展示的近代爱国侨领张弼士、华侨与辛亥革命、华侨与抗日、华侨社团、华文报纸、华侨教育、华侨文化等华侨历史足迹,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第二,“走出去”宣传推介。博物馆利用组团出访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机会,深入走访华侨社团和华侨文博机构,宣传推介博物馆。当地华文报刊和电台如美国《星岛日报》、《侨报》、《世界日报》,新加坡《星洲日报》,秘鲁《融合》杂志等纷纷刊发广东华侨博物馆访问华社活动,扩大了博物馆在海外的影响力。
二是创办网站,全方位报道华侨文博情况。广东华侨博物馆于2009年下半年在“广东侨网”创办网站,2011年10月改版升级为独立网站。网站设“概况”、“新闻”、“展览”、“捐赠”、“服务”、“交流”等栏目,及时宣传报道博物馆宣传接待、收藏研究、捐赠款物、观众服务,以及文博工作动态和信息,吸引了来自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境外美国、加拿大及港澳台等47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浏览。网站鲜明的华侨文博特色,更新及时的时效性,使博物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名片。
三是开展学前儿童教育,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广东华侨博物馆与广东省学前教育协会合作开展“十二五”期间华侨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成为广东省学前教育基地。广州市第二幼儿园两次在博物馆举办亲子活动,组织300多名学前儿童和家长前来参观;广州市幼师附属幼儿园组织大一、大二班学生和家长参观,并在博物馆举办《大班亲子侨乡游活动初探》课题开题仪式,获得幼儿教师、学前儿童、家长和社区的好评。广东华侨博物馆被广东省侨办、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成为广东省直机关工委“关心下一代活动基地”、暨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博物馆还通过编印宣传简介,出版华侨文博书籍,推动馆校合作等方式开展社会教育。编辑出版了《侨德如山—广东华侨博物馆陈列》、《辛亥百年 华侨丰碑》、《赵泰来捐赠藏品集》、《红头船-蚁美楷画册》、《广东华侨博物馆简介》、《广东省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成果图片展》等书籍和资料。
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也是政府赋予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作为华侨专题博物馆,应以向海内外社会宣传华侨历史文化,彰显华侨丰功伟绩,弘扬华侨精神,推动华侨文博建设为宗旨,以侨为桥,以馆为管,以史为鉴,以物感人,以情动人,达到知侨、爱侨、为侨的宣教目的。
以征集文物为基础
提高研究利用水平
广东华侨博物馆收藏研究工作从无文物、无库房、无人员基础起步,历经三年,成立了收研机构,形成库房管理、收藏研究、上展陈列、出版书籍的工作机制。筹建之初,博物馆将文物征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专业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由馆领导亲自带领开拓收研工作新局面。2010年 8月,博物馆正式成立收藏研究部,设置收藏研究、文物管理、资料管理等岗位,独立开展文物征集、收藏保护、文物研究等业务,夯实了博物馆收研工作基础。在利用方面,形成了文物保护、文物陈列、文物说明牌编写、捐赠新闻报道、捐赠人信息收集等工作机制。
经过三年努力,广东华侨博物馆馆藏文物、书刊和艺术品达6000余件(套),包含瓷器、字画、证照、契约、书信、侨批、文档、货币、邮品、服饰、徽章、唱片、器皿、工具、家具等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生产生活和学习用品。主题陈列文物1700多件(套),充实了陈列内容,用文物讲述华侨历史,提高了观赏性。博物馆文物征集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以侨胞捐赠为主。二是有历史价值的华侨文物多。如《金山时报》,南洋“猪仔”钱、港主钱,张弼士、雷贤钟、黄清渠等华侨名人文物,飞虎队文物、华侨抗日文物、侨批银信、侨报侨刊、华工工具等珍贵华侨历史文物,成为镇馆之宝。
收研工作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做好收研工作的基础,利用好文物是办好主题陈列的重要条件,用心用情用力是做好收研工作的重要前提。作为华侨专题博物馆,华侨文物资源在于侨胞,只有用心去做、用力实干、以情感人,才能赢得侨胞的心,才能获得侨胞捐赠,才能把侨胞捐赠的资金和文物使用好、利用好、保护好。
以加强管理为手段
提升后勤保障水平
广东华侨博物馆在抓好馆舍装修陈列布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起适应馆情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为正常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完善会议制度。建立馆长办公会议、业务工作会议、馆务会议和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传达学习上级指示精神,集思广益,交流工作,总结经验,研究部署工作任务,民主决策重大事项,确保全馆上下统一认识,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展厅、接待、网站、人事、财务、档案、资产、采购、文物、库房、门禁、保安保洁,公文处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设施设备维修保养等20多项管理制度,为各项工作提供管理依据。建立咨询服务和展厅巡查机制,及时记录接待观众参观、展厅巡查情况,掌握观众动态和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统一馆服着装要求,上班期间工作人员佩戴工作牌,党员佩戴党徽,增强工作人员和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开馆以来,广东华侨博物馆在宣传教育、举办展览、征集文物、研究利用和制度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步,逐步走上文博专业轨道,与海外侨胞、归侨侨眷联系更加广泛,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侨服务、为社会服务初见成效,文博功能作用初步显现,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各级侨务部门大力支持,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结果。但是,博物馆也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受馆舍空间限制,发展后劲不足;受经费和时间制约,陈列手段和形式传统单一,缺乏现代科技展示设备设施;缺少文博专业用房和专业设备,工作人员文博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都需要加以解决和改进。华侨文博事业在我国尚属新兴事业,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华侨文博同行学习交流,探讨华侨文博的发展规律,研究制定华侨文博专业标准,共同推进华侨文博事业。
当前,中央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广东省也在全面实施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华侨文博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全国各地建成开放的华侨博物馆已有30多家,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海南省、江苏常州、福建漳州、广西容县正在筹备建设华侨博物馆,广东省的广州、潮州、中山、惠阳、顺德华侨博物馆正在兴建之中,华侨博物馆将成为博物馆行业的新亮点。发展华侨文博事业已成为各地侨乡的共识和华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时不我待。
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江门侨乡调研时指出要大力学习弘扬华侨精神。3月朱小丹省长在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开展“粤侨精神大讨论”。6月汪洋同志提出要组织编修广东华侨史,总结华侨发展规律,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服务,也为广东省华侨文博事业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新的要求,寄予厚望。广东华侨博物馆将乘势而上、突出重点、创新发展,努力开创华侨文博工作新局面。(王明惠 钟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