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63载老归侨:最忆“爱大华”那片橡胶园
中新网郑州11月27日电 (王秋兰)“也许是年纪大了,近年来变得特别怀旧,每当回忆起“爱大华”一排又一排的橡胶树林,就感觉特别亲切。在那里不仅记录着我童年趣事,而且还记录着父辈们每天在橡胶园忙碌的身影,所以这些回忆对我来讲就显得弥足珍贵。”马来西亚归侨陈彦枝向笔者介绍说。
日前,笔者再次来到年已八旬的陈彦枝家中,老人像往常一样,端起老伴刚沏好的热茶,向笔者讲述了“爱大华”的那片橡胶林。
陈彦枝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小镇——爱大华,橡胶是当地人们经济的主要来源。在陈彦枝的记忆当中,他们家的橡胶园有20余亩。“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我常常在橡胶园里奔跑,有时候还会与小朋友们在那里追逐嬉戏。每当一个人站在橡胶园里,看到那一排排的橡胶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心中就充满了无比的喜悦。”陈彦枝笑着说。
对于橡胶园发展历程,陈彦枝向笔者娓娓道来:“橡胶园是爷爷一手创建的,原来那里只是一片荒地,杂草横生,他将这块荒地开垦后,种上了一棵棵橡胶树苗,后来就将这块橡胶园交给了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非常具有管理天赋的人,他一个人把橡胶园管理的井井有条,当时家里的生活也很富裕。”
后来陈彦枝的父亲因故去世,打破了这一切的美好而又平静的生活,那年陈彦枝才六岁。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他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既要照顾他们兄妹六个人起居生活,还要在20余亩的橡胶园里辛勤劳作。在陈彦枝的记忆中,他的母亲每天总是奔波于家和橡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
每天天不亮,他的母亲就开始到橡胶园里去劳作。“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母亲舍不得让我干活,所以我总是静静地站在她的背后,远远的看着她从橡胶园的一边走向另外一边,然后渐渐远去的身影。”
在橡胶园里,看见最多的就是人们在割橡胶时的场景,他们一手拿着刀柄,另外一手托着刀身,伴随着“擦”“擦”“擦”的声响,一小块倾弯的树皮就被割去,然后在胶嘴的下面放好胶杯。不久,橡胶树的割面上慢慢地渗出白色胶水,而且越来越多,瞬间连成了一条线,顺着胶嘴缓缓地滴入胶杯中,每当看到这种情形陈彦枝都会感觉特别神奇。
虽然割橡胶看起来特别简单,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掌握的力度不够,那么胶水就有可能出不来,力度过大就会影响橡胶树的生长,所以陈彦枝的母亲从来不要求他们几个做这些活。由于橡胶树比较多,家里缺少劳动力,只有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陈彦枝的母亲才会雇佣一部分工人来帮忙,为了节省成本开支,她还和工人们一起在橡胶园中劳作。
“由于年龄小,所以我们几个能做也就是倒胶水,能和母亲一起干活感觉非常有趣。在倒胶水之前,母亲给提前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纸篓的大小的胶桶。”“每走到一棵树的旁边,小心的把橡胶树旁边的胶杯取下来,然后一杯杯的倒进胶桶里面,再把胶杯放在原来位置。太阳出来后,温度稍微高一点这些胶水就有可能会凝结,所以干这些活的时候必须与时间赛跑。当时累的满头大汗,不过能和母亲在一起干活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陈彦枝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每当胶桶里面装满了胶水后,母亲就将准备好的醋酸倒进装桶里面,不一会儿桶里面的胶液会凝结起来,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再把凝固的橡胶压成胶片,然后拿到烘房烤干。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将这些半成品送去一些工厂卖掉。当时,这些半成品有时候还被销往国外。”说到这件事的时候,陈彦枝高兴了起来。
后来陈彦枝逐渐长大了,对于橡胶园里的一切他也不再感觉那么好奇。这是当地人普普通通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童年生活中的最主要的一部分。
陈彦枝在回到祖国之前将父辈们留下的20余亩橡胶园以较低的价格卖掉,迄今已经有63年。其实橡胶园卖掉没有多久,他已经逐渐明白,当年卖掉不仅仅是一个橡胶园,而是童年的美好回忆,更包含了亲人们对后代的期望。
“此外,那片橡胶园里还有很多数不清的回忆,都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陈彦枝坐在阳台处的凳子上,品着茶望着远处的风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