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星”的来历——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中国侨界
    “田家炳星”的来历
2009年09月17日 11: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8年10月23日下午,年近9旬的香港企业家田家炳向四川省宜宾市捐款250万港元发展高中教育,受到宜宾市人民的高度称赞。田家炳勉励学生勤奋学习、早日报效祖国、建设美好新四川。据不完全统计,田家炳捐助、捐建的教育项目的资金达10余亿港元。 中新社发 陈涌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据一般的估计数字,目前600多万香港同胞中有归侨大约10万人。这些归侨,有的直接来自东南亚或各国,而较多的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大陆移居到那里去的。尽管这些归侨经历不同,处境各异,然而他们都十分关心和支持祖国内地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捐办公益,更是不落后他人。

  我翻阅过相关的资料,自1990年至2006年的16年间,以华商的身份为国际小行星命名的港人共有10位,其中有归侨3位。他们是:新加坡归侨邵逸夫、泰国归侨曾宪梓和印尼归侨田家炳。前两位,人们比较熟识,至于田家炳,知道的恐怕要少一些。其实他的事迹也是很感人的。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的银滩村,由于家贫和少年丧父,初中没有读完就出去谋生了。1937年他与人合作办公司,将家乡的瓷土出口到越南,但随后日军南下,无奈只好于1939年只身到印度尼西亚去闯荡。在此后20年中,他在印尼先后经营过土产、橡胶和塑料薄膜,积累了经验和资本。1958年,田家炳迁居香港,他在元朗的屯门海边购置30万平方英尺的海涂,筑堤填海,建造了专门生产人造革的化工大厦。其创办的田氏塑料厂和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成为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企业,他自己也因此享有“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美誉。

  梅州的大埔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由于客家人来自中原,身上打有河洛文化的印记,经过多次艰难曲折的迁徙,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客家精神。有人把这种精神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爱国爱乡、冒险进取、吃苦耐劳、崇文尚武、团结互助。在这里,爱国爱乡是第一位的。

  极“左”思潮泛滥时,华侨的爱国爱乡热情受到很大压制。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华侨华人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认识,而华侨华人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到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中。

  1982年,“田家炳基金会”成立,其宗旨是:安老扶幼、兴学育人、回馈社会、贡献国家。随后不久,田家炳便将公司业务交给儿子,而自己则专注于公益事业。关于各种的捐赠很难一一列举,据广东省侨务办公室的资料,至2008年时,田家炳的捐赠遍布祖国内地所有省自治区市以及港澳台三地。其项目包括90多所大专院校、225间中小学及幼儿园、1300余间乡村学校图书馆,以及一些桥梁、医院和博物馆,总额超过10亿港元。

  田家炳认为,慈善家受人尊重,他比起那些孤独地死在存折单上的守财奴有意义。为了表彰田家炳对发展中国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早在1994年3月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将该台发现并经国际小行星中心编号的2886号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潭 江)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