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hnnytowncar.com.cn  

 杨晓刚:用今天情境演绎《清明上河图》

 文/水易

杨晓刚在作画

人们应该还记得大学校园中曾掀起过一阵《大话西游》热,随后则在青年一代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我们都能找到以它为蓝本来重新演绎的现实版本──一种愤怒的诙谐、一种英雄主义的平民化、一种可爱的无可奈何……

杨晓刚,湖南长沙人,从小热爱艺术,9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四年至今,如其周围的许多同学一样安心学习、踏实创作。然而艺术学院的生活远非想像中的缤纷多彩,大多数的时间是充斥着一成不变带来的无聊寂寞与因才思枯竭而导致的痛苦失落。四年以来他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自身的艺术语言,1999年由诺基亚公司投资主办的「我看未来」国际艺术大赛,《清明上河图》(之十九)获得金奖,而其艺术作品也逐渐得到了圈内及社会有关人士的关注和认同,曾入选到全国版画展、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等重要的展览中,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一些画廊及私人收藏家都开始收藏他的作品。谈及这件仍未完成的作品创作目的时,他坦言:「起初也没有大的构想,只想趁着比赛的机会把自己多年的想法试着实现。我觉得周星驰能用电影语言把这个时代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他那种后现代解构经典的方式我更为欣赏,所以我尝试着利用二维平面的绘画语言表达我对当下文化情境的理解和看法。」至于选择《清明上河图》为「破」的对象,原因不言自明。见过或熟悉此鸿篇巨制的人们都几乎认定它是宋世风情的完美再现,更是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绘画经典之一。以此为原型解构和重新建构,不仅可以实现作者力图展现当代现世百态的初衷,还可以在观者对原作的整体把握(其实是建立在相当不明确的概念化、经验化的理解之上的)和对画面细节的陌生记忆、以及画家有意识的内容变动而产生的不协调感,这三者的视觉矛盾中引发一系列新的冲突与意义,从而给长时间的艰苦绘制过程不断地带来新鲜和奇迹。

获奖作品《清明上河图》之十九

这幅石版画单幅的尺寸是82×70cm,在目前国内已是最大,他的设想是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将其全部20张作品连成长卷(全长15米多),而整个创作过程也相当辛苦:大量的纪实照片和手绘素材、反复更改的素描临慕和创作底稿、精心挑选打磨的石材、谨慎踏实的描绘和复杂辛苦的印刷过程、虚心的请教和修改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为了完成这幅工程浩大的制作,他几乎很少离开工作室。从最初只注重形象物品的简单替换,到最近技术的日渐成熟,杨晓刚仍在继续努力创作。他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由于得到的信息太多,致使想法也太多,当然这其中不乏有非常不错的,但是我们恰恰缺少了做艺术的真诚和持之以恒。这件作品我只想坚持把它做完,不论结果如何,但至少要把一个想法尽可能实现完成。」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Media999 a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