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经济航母」
文.高渊
五月的一周,香港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2001《财富》全球论坛香港年会召开,全球700多位政经要人与会,让这座城市如同过节般热闹。有人说,不管与会者探讨的主题是什么,世界500强企业的高峰聚会本身就让人激动,因为他们代表着巨大的财富。
也就在此时,「500强」这个词再次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近几年来,一年一度的全球500强排行榜像工商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吸引着来自国内的炽热目光。关于「世界500强」的重要性,已经被人说得太多。有统计表明,世界500强企业占据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这些统计虽未必十分精确,但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把500强看作一个全球企业联合体,那么可以肯定,这个拥有超过10万亿美元资产的组织是全球最有影响的经济单位。
渐渐地,「进军500强」成为一种「情结」,深深植入了众多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应该说,这首先是一种志存高远的表现。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已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在该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力打造中国自己的「经济航母」,是迎接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项重要举措。
眼下,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地方新闻:地方政府称世界500强已有多少家在那里落户;各行各业都有企业提出进军500强计划,乃至制定了进军500强的时间表:海尔、长虹,北大方正、宝钢、华北制药、江南造船6家企业,更是已被定为冲刺500强的「先头部队」。为了组建大企业集团,不少行业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改革,然而,其中不少是在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像刚刚出台的民航5大集团联合重组方案,便带有不少行政干预的色彩。对此,有人表示担忧:由政府部门主导的企业兼并、「强强联合」,到底能否真正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航母」。在这方面,「韩国模式」不成功的教训也许值得认真记取。前不久,韩国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郑周永去世,其一手创建的现代集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位居第二的大宇集团则已宣布破产。有人说,这标志着曾创造「汉江奇迹」的「韩国模式」最终落幕。而「韩国模式」就是政府选定特定产业,以集中支援的方式来培育新的有前途的产业,积极推进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增长政策,其实质即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强有力干预。
于是,我们不得不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经济航母」究竟该如何打造?不少经济界专家表示,进不进500强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政府不能拔苗助长。能否进入500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不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不能本末倒置。而企业的根本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它是一种持续开发独特产品、不断发明专利技术、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打造中国「经济航母」的关键,绝不是简单规模扩大,而应是企业内部机制的变革,老老实实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这样组成的企业集团,才可能产生「l+l>2」的效应,否则联合只能带来负效果。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决定企业成败的因素不是简单地凭规模,而要看有没有竞争力。
摘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1.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