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术腐败!
文.王衍诗
最近几年,关心学术界的人一直喜中带忧。喜的是,学术研究的环境宽松,学术研究的成果多多;忧的是,时隐时现的「浊流」在污染着圣洁的学术殿堂,损害着学术研究的声誉。最近,北京大学一些知名教授率北大全体文科教师严厉斥责种种「学术腐败」行为,并向社会郑重承诺:「树立精品意识,不出学术赝品」。此举对亟须净化的学术界来说,宛如一场及时雨。可以相信,北大教师的呼吁,必将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热烈响应,必将对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谓「学术腐败」,是人们对各种不道德、不诚实学术行为的一种针砭,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一是抄袭:有系统抄的,有局部抄的;有抄今人的,有抄古人的,还有抄外国人的;有抄得「巧妙」的,有抄得「笨拙」的,还有乾脆全抄的。二是拼凑。一些人以数不清的学术头衔包装自己,做学问的态度极不端正,虽身在学术界,却心有旁骛。或热衷于浮名,或竞逐于市利,或垂涎于权势;表面看整天东奔西跑,「研究工作」搞得轰轰烈烈,而事实上玩的是学术游戏,耍的是「鹦鹉学舌」,虽也有不少的「论文」、「专著」,但细考起来,一点真知灼见也没有。三是制造「学术泡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学术研究成果当然是多多益善。然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哪里会来得那么容易?有的人倾其一生都难有所成。一代学术大师郭沫若、孙冶方、范文澜、何其芳等就乾脆提倡「一本书主义」,主张坐得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多年最终写精一本书。可现在,有的学者动辄以「著作等身」夸耀自己,更有少数学者竟号称自己「著述过千万」。而其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能有多少呢?大部分不过是翻样的「学术泡沫」。当然,大师们提倡「一本书主义」并不是反对写第二本书、第三本书,只是格外地强调宁缺勿滥的治学态度罢了。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没有创新,学术研究就失去了意义,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创新可表现在方方面面,可大可小,可轻可重。有的可能是石破天惊式的重大突破;有的可能是经纬百家式的资料独到;有的可能是独辟溪径式的洞烛幽微。人的能力有大小,我们并不苛求每一个学者都能成为学术大师,但我们希望所有学者的学术成果都是自己真诚探索的结果,而不应是变换花样的原地重覆、临摹、仿制。
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民族,而有思想的民族必定拥有自己的学术大师。「学术腐败」不仅破坏学术研究的规则,腐蚀学术队伍,阻碍学术大师的产生,而且还会遏制一个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学术腐败,绝不能宽容,更不能沉默,要拿起学术批评的武器,激浊扬清,鞭挞「学界南郭」,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