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hnnytowncar.com.cn  


创新是我永远的追求──记世界著名作曲家谭盾
文/于虹

  今年2月,世界著名华裔作曲家谭盾为电影《卧虎藏龙》而作的原创音乐,在连续获得比利时佛兰德原创音乐奖、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大奖和台湾金马奖后,3月又荣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一时成为音乐圈里的一件大事。

最佳原创音乐奖获得者 谭盾

  在听到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乐提名的消息后,谭盾高兴地表示「作为一个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文化之间架筑了一座桥梁,开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这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大家庭』中的观众而广泛传扬,真是让人欢心不已。」

  让中国音乐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一座桥梁,一直是谭盾梦寐以求的事情,经过多年的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不断得到西方的承认和赞赏,的确值得谭盾欢欣和自豪。

  获国际大奖最多的华人音乐家

  谭盾1957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市郊丝茅冲。文化大命时他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在农村插队。在农村耕田种地时,他只知道二胡和笛子,根本不知道小提琴是什么乐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3年毕业后他继续就读于该系的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他同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后远渡重洋,到美国哥伦比亚校园学习,师从大卫多夫斯基,爱德华和华裔作曲家周文中等大师。1993年获博士学位后,他在纽约组织自己的实验剧团,并与荷兰广播交响乐团、苏格兰BBC交响乐团、莫斯科广播交响团等十几个国际交响乐团合作演出。1995年被BBC苏格兰交响乐团聘为驻团作曲家兼副指挥。1999年任美国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

  在他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谭盾曾多次获得中国和国际作曲大奖。早在学生时代,他的作品弦乐四重奏《
风、雅、颂》就获1983年韦伯尔作曲比赛奖。后来以屈原的诗歌题材创作的《离骚》获得中国第一届交响乐比赛鼓励奖。室内乐《三重奏》被选中参加1988年10月在香港举行的「1988年国际现代音乐节」。当年还获新西兰惠灵顿音乐学院设立的,「国际首席作曲家奖」第一名。1988年他在美国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1993年获日本桑托里委约国际作曲大奖。他是获得这项大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历次获奖作曲家中的最年轻者。本届桑托里国际作曲委约大奖评审主席、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满彻这样评价谭盾:「他虽属于当今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但他那独特的个性和音乐内涵的深度,早已超越了他所属于的一代。我认为,他是当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我非常钦佩谭盾宽阔的音乐想象力。他在运用前卫技法的同时,让人能从其作品中听到人类灵魂的声音,这紧紧地抓住了我们。」

  谭盾还曾获得过美国巴托克作曲比赛首奖,美国作曲家协会特别奖。1996年9月在加拿大多伦多获第四届「格兰.哥德国际音乐大奖」。他1985年创作的作品《道极》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创新是我永远的追求

谭盾在接受我采访时剃着小平头,与那些披着长发的前卫音乐家很不相同。而且衣着也很随便,决无非名牌不穿的嗜好。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虽然他早已是名满江湖,但却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大腕的派头和架子。当我问他频频获奖的原因时,他明快地说,因为他总是在创新,而不是拾人牙慧,弹唱老调。

  「为什么竖琴只能奏出竖琴的音乐,古琴只能奏出古琴的乐声,它们一定老死不相往来吗?」谭盾常常举出这样的反问来诠释自己的音乐观。对于他来说,在创作中突破传统格局,求新求变是他永远的追求。

  的确,谭盾之所以能在国际乐坛上备受瞩目,与他求新求变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2001年1月25日正月初一的时候,他正在巴黎指挥一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将作为已展出一年的中国古代文化展览的闭幕活动。谭盾把它命名为「谭盾──中国肖像」音乐会,作品把中国的过去和未来结合在一起,所用的乐器都来自展览的物品中,包括马王推出土的古乐器,第三个节目是让法国人吹奏埙。为此,他还特地请人从北京赶到巴黎教法国人吹埙。

  「我喜欢更为原始的东西,也喜欢最前卫和现代的事物。我说的前卫,不是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盛行的西方20世纪早中期所谓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如毕加索蓝色时代的绘画,这些东西早已在西方过时,它们是一战和二战的产物,过于自我。今天是21世纪,潮流变了,以前越少人接受的东西越前卫,现在越多人接受的东西才越前卫。」

  「我所创作的音乐,应该是人们一直置身其中却又从来没听到过的声音,比如《门》中我在做关于『水』的声音,因为我发觉水不仅缠绵,也残酷,是眼泪,更是血。我不回头看历史上有过什么新事物,而是向前看要发生什么事。我感兴趣的是21世纪的东西,干艺术的,别抱着20世纪的东西不放手。」

《卧虎藏龙》海报

  2001年初他来到上海,隆重推出他的作品《门》。《门》中有三个经典爱情故事中的女性:《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罗米欧和朱丽叶》中的朱丽叶、日本传统木偶剧《心中天网岛》中的小春。谭盾以自己的音乐使三位爱情的牺牲者最终复活,重新回到了人间。谭盾亲自担任这部作品的指挥。

  除了舞台上的乐队,观众中间也安排了三三两两的演奏员。舞台中央放着一台打字机和一只盛满水的玻璃缸,一名演奏员端坐在打字机前,手指敲打键盘的声音和流水声穿插在音乐的间隙。《门》的戏剧达到高潮时,三位女性走向舞台深处,轰动作响的音乐戛然而止。大屏幕上,出现的是正从玻璃缸中缓缓举起的手的特写,水从手指的缝隙流下。偌大的剧场里,一片静寂,流水的声音彷佛放大了一般,如同血滴在缓缓流淌,恐怖、骇人。

  谭盾的奇思异想层出不穷。比如对演出器材别出心裁的运用,就极具创造性。埙、陶、纸、石头、水、编钟,都为谭盾所用。正如约翰.凯奇所言:「明显存在于谭盾的音乐中的,却是那些我们置身其中而又久所未闻的自然之声。」而谭盾的解释是:「我所要作的,就是通过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的声音,表现我们生活中一直不被重视的物质世界。」

  提到谭盾,不得不说他在1997年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天、地、人》。这是他为香港回归创作的,与华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合作的交响乐作品。这部作品当时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我曾有幸受他的邀请观看了由他亲自指挥的《天、地、人》作品音乐会,并被里面的磅礴气势深深打动。他对我讲述这部作品时说,「作品中的编钟代表中国厚重而又灿烂的历史,孩子的声音昭示着未来,然后用大提琴串联起来,是对天、地、人和的最好解释。」谭盾说,正是这些特色才使《天、地、人》被回归庆典委员会「相中」。

  在谈到《天、地、人》的创作时,谭盾深情地说,「二千四百年前,楚人将编钟埋在地底下,他们从没想到在经历如此漫长的岁月后,会有人再度奏响它。我希望再过二千四百年之后,将来的人们依然能够
听到庙街的戏。尽管不知他们能否真的理解我们。除了音乐,还有什么东西在这个世上是永恒的呢?」后来,作为楚人的谭盾又携带《天、地、人》到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地演出,获得极高的评价。

东西文化的共同碰撞的结果

  1986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攻读博士学位,为他跻身国际音乐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多元化的国际音乐的大环境,给谭盾音乐才能的发展带来了一片新天地。谭盾在新的环境中奋斗、追求、思索。这时他进一步意识到:应该从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文化背景上来建立自己的风格,展现自己的创作个性。此后他创作了《戏韵──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室内乐《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八种颜色》、祭祀歌剧《九歌》等作品,都是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的作品。1993年他荣获博士学位的毕业作品是交响乐《死与火──与保罗.克利的对话》,这部作品通过乐队强烈和细微的音色对比,来表现保罗.克利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变化和细腻的情感变化,当然也融进了作曲家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和感受。

  当我问到他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为西方许多大师认可和肯定,他回答说,那是因为他的东方背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成分被我融入到了作品中,这对西方人来说是新鲜的,令他们震撼和耳目一新。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给我带来了不少灵感和启迪。」

  的确,他客居多年的纽约大都会是个多元文化的汇集地,谭盾感受着东西文化的碰撞,并因此成为所谓的「另类」。在歌剧《马可波罗》中,他把西方歌剧与中国京剧唱腔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歌剧语言。在弦乐四重奏《鬼戏》中,他糅合了中国皮影戏、民谣《小白菜》和琵琶演奏。

  他反覆对我强调说「艺术作品不能重覆生产,她只属于创造。」

  谭盾虽然早就拿到了美国绿卡,是一位享誉国际乐坛的明星,但他始终有一颗爱国的心。他告诉我说,
他在美国闯荡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加入美国国籍。「我身上流的是中国的血,中国文化深入了我的骨髓,不管我在哪里生活,我永远都是一位中国人。」他的妻子是中国人,年幼的孩子也在学习中文,因为他希望孩子将来长大后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2000年12月31日,在谭盾的亲自指挥下,美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科什用中文,中国京剧梅派的优秀传人史敏用洋腔,与中国通俗歌坛的实力派代表刘欢一起共同演绎《北京人在纽约》的插曲「相约如梦」。这台名为「今日2000──世纪的跨越」的新年音乐会,是谭盾献给自己的祖国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人们期待并相信,这位创作正处于高峰期的天才音乐家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摘自《21世纪》2001.5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