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hnnytowncar.com.cn  


四大城市角逐未来经济之都
文.朱志砺

  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前景、金融、技术、文化教育、人才,以及经济辐射力等角度来看,有资格角逐未来经济之都的不外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

  北京:能否弱化经济控制中心?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占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6,但在教育经费的划拨时,北京占了全国教育开支的1/6。由于占据经济控制权能带来财政倾斜,所以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浦东开发后,上海人是最热衷于争夺经济中心地位的。

  客观上说,北京作为全国的经济控制中心,其经济实力是不够的,GDP远远比不上上海,只是略高于广州、深圳。2000年,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460.5亿元,而上海是4551.2亿元,广州、深圳分别是2063.37亿元和1880亿元。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北京对周边地区(天津、河北)经济的带动作用与辐射力极为薄弱。

  在政治、经济的中央集权状况下,经济重心会转移,但是经济控制中心却必然是与政治控制中心二位一体的。到未来市场经济比较充分时,北京能问鼎经济重心的唯一强项,是它的IT产业。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北京信息技术产业,占据了全国IT产业的半壁江山。而且,在互联网新经济中,北京已经先拔头筹,这是上海、广州和深圳所望尘莫及的。

  北京已经把IT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了。「九五」期间,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5%,产值、销售收入、企业数量、开发人才等主要指标均占全国1/3以上,海关统计的软件出口约占全国2/3,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软件产业化基地。

  最近,有人提出了北京要发展「北京经济」,不要发展「首都经济」。其概念就是说,北京应争取发展市场化的经济成就,而不是在经济控制权基础上的来自于政治性倾斜的经济成就。

上海:能否增强市场调控机制?

  它是长江三角洲经济辐射能力最大的中心城市,它在技术、市场、贸易和金融等方面的带动能力,是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动因。

  另一个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它占据了中国最大的内河航道──长江的出海口。中国的社会生产能力,有56%集中在从重庆到上海的长江沿岸。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头舞起来,长江经济带才能活起来。中央政府正是基于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的重视,才会高度重视上海的开发。实际上,长江经济带才是中国经济全盘振兴的希望之所在。

  上海这种日趋强劲的辐射力,区域经济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研究院博导沈玉芳教授形像地比喻为「烧火炉」:前几年各种要素流入上海,就像各地不断为炉子添柴加油;随着炉子温度越来越高,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也就越「暖和」。

  毫无疑问,上海是中国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城市。「九五」期间,上海吸引的合同外资和实际到位外资分别是前3个五年计划总和的1.5倍和1.7倍,到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91个。截至2000年底,上海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已达2.22万个,合同利用外资454.2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08.89亿美元。形象地说,在上海每耸立起5幢高楼,就有一幢是利用外资建的。

  在谈到WTO对上海经济的挑战时,市长徐匡迪说:上海是中国金融、工业、商贸和航运中心,上海大批产业已率先与国际经济接轨,外贸增长率列全国第一。他说,上海从3年前就为「入世」作准备,上海已选送大批年轻人去美欧接受培训。

  早在90年代中期,上海就在有意识地压缩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为金融、商贸、服务业的成长挪出空间。这种调整与压缩,从战略上说,是正确的。但是,从手段上说,行政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太强硬了。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相对而言,广州、深圳的市场调控机制就要发达完善一些。

广州:能否加强经济辐射力?

  广州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对外商贸交往的窗口,曾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经济实力与商业影响力方面,能对上海提出挑战的,除了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城市了。

  总的来说,广州的经济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5%、44.62%和50.88%。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市场调节的成份较多。对于广州这个国有经济曾经占很大比重的老工业城市来说,充份运用市场调节功能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升级,是一种宝贵的政府管理经验。

  广州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上,做出了许多大动作。比如:广州市决定在3年内筹措10亿元科技风险投资金用于发展高新技术项目。目前,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8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此外,广州还投资15.8亿元兴建广州硅谷。据专家分析,在三五年内,「广东光谷」将造就一批产值过10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毫无疑问,这里也将走出一批身价过千万的超级富翁。未来2-3年内,光纤将到达广州90%以上的大楼;70%以上的用户将可享用宽带信息网;珠江三角洲将以广州为中心,形成高速发展的光电子产业带。

  可以预见,广州将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灵活务实的商业文化,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

深圳:「特区特办」还能用多久?

 

  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现代化都市之一。它的人均GDP、人均收入,都是全国最高的。2000年,深圳的GDP达到1880亿,2001年的预计增长幅度为12%。

  深圳曾经是内陆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最主要窗口。改革的深化,使得深圳的窗口作用在不断弱化。

  深圳面临的难题是,随着全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特区特办」的特殊政策倾斜优势正在弱化。深圳将面临特区不特的考验。深圳市长于幼军在谈到深圳未来时,提出了建立「深港经济合作区」的构想。深圳,也许到了战略转型阶段了。

  编后

  我们在观察四个城市的时候,发现他们在产业方向上实在是有太多的雷同。一提发展高科技,都是IT、生物技术,还有光通信、纳米技术。重叠的硅谷、生物谷、光谷建设,得来的不一定是经济收益,搞不好都可能是资金黑洞。

  如果中国的改革主向是充份的市场经济的话,那么,还是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让竞争来决定城市的未来。
美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值得我们研究。在美国,硅谷是IT产业的发动机,底特律是汽车城,西雅图是航空工业城,纽约是金融中心,而华盛顿,除了白宫、国会山,只是一个政治中心。

  市场经济的原则与互联网的原则是吻合的,即多中心、多节点。或者说:有节点,无中心。对这四个城市来说,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争取经济之都的位置,而是根据自己的城市文化与资源优势,在战略上确定自己的核心产业,建立支持系统,把自己选择的产业做好。 摘自《羊城晚报.新闻周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