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hnnytowncar.com.cn  


赵群力:「中国第一飞行记者」

文.丁峰  供图.凤凰卫视

  9月2日,一架「蜜蜂3-C」型超轻飞机在浙江温州永嘉县境内不幸失事,坠入水中。飞机驾驶员兼摄像师、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赵群力在事故中殉职。消息传来,电视界人士扼腕叹息……

昔日好友今日同事刘长乐痛悼群力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先生刚从浙江抵达北京。没有休息,脚步匆匆的他便在凤凰会馆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赵群力和他心爱的座机。

  「从当天听到这个消息赶到温州至今,我仍然无法相信群力真地离开了我们。群力是当前华语媒体中独一无二的一位优秀摄像师,他成功地『用飞的角度来观察世界』。他创立了独特的风格,是一位杰出的新闻从业人员!」

  刘先生自幼与赵群力相邻而居,一起长大,后来又一起在电视业从业直至共同为凤凰辛苦劳作,彼此感情深厚。面对记者,刘先生深情地回忆起青少年时代的赵群力:「他从小就有一股执著奋斗的精神。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中,我和群力的父亲都受到了批判,我们这些孩子一下子从「红五类」变成了「黑五类」,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当时,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和群力相互激励,以书为伴,并找来一些幸存的世界名曲唱片听。那时,我们常常坐在黄河边上畅谈到深夜,一起憧憬未来……」

  说到这里,刘先生的眼中闪出泪光:「我们那时打算重走长征路线,我因为被学校勒令返回接受批判而不得不放弃。群力和另一位朋友后来克服了种种困难,硬是打着绑腿,举着红旗,一直走到了腊子口。

  「记得小时候我一到他家,他就拿出他那些『宝贝』航空书籍给我逐字逐句讲解,每次《航空年鉴》来了,他都兴奋不已。1967年,他父亲受到了造反派的通缉,他们被迫去了更加偏僻的地方。我当时步行30多公里去看他,他正在家里干农活,浑身上下都是土。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发现在他的床头依然放着厚厚的《航空年鉴》。」

等回到地面,他都快冻僵了

  谈及赵群力的敬业精神,刘长乐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在拍摄《千禧之旅》节目的时候,为了拍摄车队进入嘉峪关的场面,赵群力在没有任何遮拦的小飞机上一遍又一遍地盘旋飞行。当时,在地面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刺骨的寒冷。而冒着近零下三十度的低温在空中拍摄,其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赵群力并没有因此而降低拍摄要求,他硬是咬着牙,在空中拍摄了好几次才降落。等回到地面,人都快冻僵了……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他的父亲总是在他的窗外叫他起床:『群力,快起床,起来看太阳!』我后来把这个典故告诉了凤凰台的同仁们,于是大家见了他就常常喊道:『群力,快起床,起来看凤凰!』那天,我目送群力的遗体火化,不禁失声喊出了:『群力,快起来,起来看凤凰!』」说到这里,刘先生已是难以自持……

他一点儿也不像个台长

  凤凰卫视执行董事、常务执行副总裁崔强先生在他北京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记者看到,他的眼睛里带着血丝,很明显崔先生这几天都没有好好休息,但是当他一提起赵群力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他马上变得激动起来……

赵群力接受采访。

  「我是在8年前即1993年与群力相识的,这之后我们逐渐相交相知,我想这种缘份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吧。当时,我们在筹拍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我作为制片人,听说了在国内电视界十分著名的群力。他是国内又驾驶飞机又进行拍摄的第一人,作品十分出色,于是我们就想邀请他参加航拍工作。他当时还担任着甘肃电视台副台长的职务,可一与他接触,我感觉他一点也不像个『台长』--他非常感性、充满激情。」

  「他的加入令《邓小平》这部片子在视觉冲击力上有了更大的突破,他使这部片子十分出彩。」

封山季节他在青藏高原完成了航拍

  「《千禧之旅》摄制组入境时,最后选择了最为难走的一条线,即从尼泊尔进入西藏。当时正值封山季节,连由汽车兵负责的高原运输都已经停止了。西藏军区司令员曾好心地规劝道:『你们走这条线实在是太危险了,又时值封山季节。汽车都已经够危险的了,更何况还要开轻型飞机?』可群力一定要飞,最终在青藏高原清冽的空气中完成了这次拍摄,这实在是一次壮举!」

夜幕下迫降无夜航设备的机场

  飞行本就是一项传奇的事业,而飞行中的传奇故事那就更是难以计数了。赵群力的飞行老师、甘肃省航空运动学校副校长黄树年向记者介绍了一个惊险的传奇故事--赵群力在由探照灯临时提供的灯光下,首开「蜜蜂3型」的夜航先河。

  1997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他们这些民间飞行家组织了一次由珠海飞向北京的超轻机长距离飞行活动。10月28日,由于种种原因,赵群力驾驶的飞机在下午才从长沙起飞,当天色渐黑时,飞机离目的地山坡机场还有相当距离。这时,黄树年希望赵群力能在天黑之前野外迫降,第二天再飞回机场。可是赵群力没有同意,他坚持有把握飞回机场。当时,天已黑了,座舱内仪表都已变得难以辨认,大地也变得模糊起来。而作为没有夜间降落设备的机场,只有准备探照灯车,作为引导,其它所有能出动的车辆都开到跑道两侧,打开灯光为跑道照明。

整装待发的赵群力。

  17点46分,地面所有灯光打开。黑色夜幕之下,找寻并不标准的灯光谈何容易,大家都为赵群力捏了一把汗:一旦找不到灯光,无法降落,待油耗尽,后果将不堪设想……18点04分,艺高人胆大的赵群力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灯光。他激动地喊着:「我看到灯光了!看到了!我谢谢你们!」在场的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都热泪盈眶。18点13分,飞机在并不标准的地面灯光下,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黄树年和机场上的人们欢呼雀跃,簇拥着飞机滑向机库。

他从北京到兰州,行囊里永远装着航空器材

  《邓小平》一片编导徐海婴微笑着回忆赵群力的音容笑貌:「1994年,我们剧组的一些人在谈论什么是年轻人。这时,赵台过来了,于是有人打趣说:『赵台,你已经不是年轻人了!』赵台爽朗一笑,大声地对我们说:『按照联合国的规定,年轻人的界定是50岁以下的人士,我还是年轻人!』说完,便扛起那个伴随他多年的帆布包,大步流星地离开,前往广西看地形去了……」

  徐海婴向记者讲述了他与赵群力共同生活拍摄《邓小平》的情景:「那时我们俩整天住在一起,他就像一个老大哥似的照顾我。我们在当地找了两间空房,自己搬砖头搭了一个编辑机台,找来了煤气罐,大约有那么两三个月,吃住在一起。白天我编,晚上他编,那会儿我们都很为这个作品激动,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那一阵,我们几乎天天都吃鸡蛋西红柿就米饭。」

  「他不仅是一个电视人,更是一个飞行人!」据徐海婴说,赵群力与他的谈话,除了拍摄就是飞行。他从北京到兰州去,永远是一个大行囊--里面装着木制螺旋桨及其他航空器材。《邓小平》一片拍摄间歇中,赵群力常常跑过来对徐海婴说:「海婴,明天咱们可以休息一天,我带你去飞一天!」于是,休息日也变成了飞行日,而这正是赵群力最大的快乐。

电视片里飞机的声音,他能听出差异

要起飞了。

  徐海婴至今还珍存着一盘宝贵的录像带,那是赵群力驾驶的飞机在左右江上空拍摄时因机械故障,摔到江边一块松软的土地上的真实纪录。当时,赵群力从座舱中爬出,所做的第一件事情竟是跑到飞机机头看损毁状况,丝毫不关心自己的伤情!

  据徐海婴介绍,赵群力对飞行知识了解之深已到了非同一般的造诣,而且办事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在1993年中央电视台《毛泽东》剧组开研讨会时,曾邀赵群力参加。观摩完片子后,赵群力的发言语惊四座:「片子整体非常好,可你们不应该在使用四十年代螺旋桨飞机画面时配上喷气机的声音。」平时谁会注意片子里飞机声音的不同?更何况还能听出差异?这,也许只有赵群力能够做到。

  在赵群力失事前所拍摄的片子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个镜头:一只仙鹤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如明镜一般的湖上悠闲飞行,赵群力的飞机紧紧跟着,记录着它的快乐,却并未惊扰它,而是与它共同分享美丽的蓝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镜头,因为那是赵群力对蓝天热爱、对自然热爱、对生命热爱的最好体现……


  资料:

采访队伍天上地下一起出动。

  赵群力,1950年出生于福建,祖籍山西,长于北京,后随父母去了兰州,大学毕业后从甘肃省电视台记者、副台长一直做到今天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副台长,是一位出色的电视工作者。他从小就对飞行痴迷,20多年前他到航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自此便与操作超轻型飞机航拍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位中国电视界的传奇人物身上人们可以找到太多的骄傲:他是中国第一个能单独驾机采访、拍摄的记者;他是中国第一个驾驶国产超轻型飞机「小蜜蜂3C」飞越西北风沙线的人;他是中国驾驶「小蜜蜂3C」飞机飞得最高(海拔3900米)和最低(海拔-150米)的人;他完成了中国电视纪录片之精品--《长江》、《周恩来》、《邓小平》的航拍镜头……

  从小时起,他就把所有的零花钱拿来购买《航空年鉴》。在担任甘肃电视台副台长期间,他动员该台购买了第一部属于电视台自己的航拍飞机。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1.9.7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