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感染"性格缺陷症"
文/戴妍
现象:从"奥斯卡"到"金狮奖",性格缺陷人物战无不胜
"奥斯卡"一向以美国为中心,对电影"气象"的预报也一直是承上启下的。在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激烈争夺中,人物传记片《美丽心灵》一口气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女配角、改编剧本在内的四项大奖。影片取材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才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生平经历,这位数学奇才在学术上傲视群雄的同时,却饱受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他的臆想、他的疯癫,使他的事业几经波折,也让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饱经风霜。
一些因生活重压而性格变形的人物,也频频亮相银幕,并使饰演他们的演员及导演捧杯获奖。如,从来都演"花瓶"角色的黑人女星海莉·贝瑞因在电影《怪兽舞会》的成功转型而声名鹊起。不仅获得了第52届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而且赢得了第74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海莉·贝瑞在《怪兽舞会》中饰演十一年如一日去监狱探望死囚丈夫且独自抚养着赋有艺术气质的儿子的"活寡妇"莱蒂西亚,这是一个陷入精神困境的脆弱女子,一个被禁锢的灵魂,性格的变异使莱蒂西亚的生活失衡。海莉·贝瑞诠释了这样一个性格有缺陷的渴望挣脱枷锁的古怪女子,因此脱颖而出。
去年柏林电影节,法国人奥塔尔·伊索里亚尼因为执导影片《星期一早晨》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他用影像塑造了被生活压力折磨得筋疲力尽,有抑郁症倾向的男主人公"文森特":每个星期一早晨,文森特又开始他新一轮单调枯燥的生活。工厂、妻子、孩子、不断重复着的矛盾和村庄里一成不变的一切都让他窒息。他决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生活中失落的激情。在意大利,他徜徉在水城的旖旎风光之中;在向往已久的埃及,他将拍摄的照片邮寄给妻儿。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家中,一如既往地叼着烟上班,日复一日地在停车道上留下他沾满灰尘的脏拖鞋印……这样的大胆与精辟,连评委都受到了感染。
在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委会大奖的俄罗斯影片《精神病院》,更是以精神病人来反衬现实的不正常。影片通过印古什边境的一个国际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在战争时扔下病人逃生,让病人随意生活的事件,尖锐地提出:到底什么地方是真正的疯狂,是精神病院里边,还是外边,在今天的世界上,不正常的人到底是谁,从而凸现出战争比精神病院更疯狂的主题。
韩国作家电影的代表人物李沧东也不甘落后,他凭《绿洲》夺得本届威尼斯最佳导演奖,影片女主角文素利则获得"马斯特洛亚尼最佳新人奖"。
在《绿洲》中,文素利将患重度脑麻痹的女主角韩恭洙的精神蜕变过程表现得入木三分。为此,她接受了长达六个月的演技指导。影片中,韩恭洙爱上的假释犯洪忠都,因醉酒驾驶导致恭洙的哥哥不幸死亡而被判入狱,他还是奸污恭洙的罪魁祸首,而他又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恭洙。这种对健全人是不可思议的爱情,对于先天残疾的恭洙更难以想象……
这些表现性格缺陷者的影片,以其主人公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色彩,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多少反映出当今世界影坛的价值取向和创作倾向。
利弊:是做电影的人"病"了,还是看电影的人"病"了?
这类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他们为何受到电影人的宠爱呢?
其实,塑造有"缺陷"的电影主人公,早已有之。1941年,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里,就让人们见识到面临危机的报业大王"凯恩"的心灵。而真正让主人公把"缺陷美"发扬光大的电影,当推1994年的《阿甘正传》,这个经历了美国现代史沧桑的小人物"阿甘",是个智力有严重残障的"天真汉"。
编导们乐于在电影里打造"残缺"人物,是因为他们希望这些人物可以让观众过目不忘,人物的性格缺陷有时正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映。然而,通过"造梦工厂"的加工,电影会比生活更完满。因此,我们才能看到智力残障和性格缺陷的人拥有神奇的爱情,他们在经历生活磨难后的凤凰涅槃……这些奇迹,人们在生活中,也耳闻目睹,因此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性格缺陷人物主宰的电影,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人面临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事业、家庭的层层重压,由此产生的精神障碍,虽然不能与战争年代的艰难险阻相提并论,却也是一些感情纤细、性格软弱的普通人难以逾越的心灵鸿沟。有数据显示,现代化程度越高的都市,患有抑郁症或忧郁症的人数越多,除了看心理医生,在电影里寻找迷失的自我,未尝不是一帖良药。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过了就会泛滥成灾,"性格缺陷"人物的电影太多,观众就会困惑:"究竟是做电影的人'病'了?还是看电影的人'病'了?"我们很容易在西恩·潘主演的《我是山姆》中发现"阿甘"的影子,在《爱米莉的神奇命运》中寻见爱丽丝梦幻仙境的踪影,还会在《天生杀人狂》里闻到30年前《雌雄大盗》的火药味……电影制作者的功利心是希望人们走进电影院,为他们创造票房的佳绩。
但是,要是没有成熟的判断力,编导们精心营造的这类电影很容易把一些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引入歧途。当年,就有家长把过于血腥暴力的《天生杀人狂》告上法庭,令奥立弗·斯通脸面无光。前不久,《蠢货》在连连突破电影票房纪录的同时,也传来令人惊愕的消息:两个美国少年效仿影片的情节,用酒精烧伤了他们邻居的小孩……如果没有心灵的防线,"性格缺陷"的电影很容易变成"病态电影",这恐怕是人们不愿看到的。
(摘自《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