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之父李硕勋在南昌起义中
文/ 宜高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革命到了紧急关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断然决定: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在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军成立时起,就不断向军队派遣党的干部,各部分军队差不多都有党的力量。李硕勋和周士弟像其他党员一样,在暗中紧张地动员驻马回岭的部队,准备武装起义。李硕勋将怀有身孕、又在病中的妻子赵君陶提前送到南昌。7月31日傍晚前,起义指示己传达到各部队党员干部。
根据聂荣臻同志传达的前敌委员会的指示,李硕勋、周士弟他们利用部队睡午觉的时机,以"打野外"为名,甩开师长李汉魂身边的少数部队,将二十五师的大部分队伍拉出驻地,包括七十三团全部、七十五团三个营、七十四团重机枪连。下午,当一列火车从南昌方向开来时,他们知道南昌起义已经发动了。部队立即向南昌进发。
起义的二十五师部队于8月2日凌晨到达南昌,与南昌起义部队会合。二十五师重新整编,补充了七八百名青年和一些党团员骨干,新编二十五师下辖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个团,由李硕勋任党代表,周士弟任师长。
撤离南下
由于形势紧张,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因为赵君陶尚在病中,又有身孕,不可能随队行军,李硕勋只好安排她迅速离开南昌,返回上海。对这一事,李硕勋的好友阳翰笙(南昌起义时,阳翰笙同郭沫若、李一氓?、梅龚彬?等人赶赴起义前线,于8月4日到达南昌)有一段回忆:"那时我们两家家眷都住在南昌城里。我见到硕勋已是傍晚时分,他没有带我回家,而是召开小型干部会,仔细、周到地布置第二天的行军任务。随后,他又到士兵中去和他们谈话,检查行军前的准备工作。他和士兵那种无拘无束、亲切随便的样子,使我深深感到这个党代表在部队是扎了根的。直到深夜,我们才偕行回家。"
队伍开拔前一天的晚上,赵君陶对李硕勋说:"你放心去吧,我会坚强的,要不是我怀有身孕,行军不便,我真想与你们一道出征。祝革命成功,祝我们胜利,后会有期。"第二天一早,李硕勋告别妻子,带部队南下。
二十五师这次南下担任后卫,于8月6日撤出南昌,沿着江西东部的山区,冒着酷暑盛夏行军,先后经抚州、宜黄、广昌、石城,向南挺进。8月19日,起义军大部队日夜兼程来到瑞金,二十五师也随后赶到。
攻克会昌
起义军占领瑞金之后,敌军南路总指挥钱大钧部集结于会昌一带,桂军黄绍约7个团聚集在附近的白鹅墟一带,成犄角之势,企图狙击起义军。前敌委员会决定:集中兵力,消灭会昌之敌,再挥师南下广东。
周士弟、李硕勋率领的殿后部队刚刚赶到瑞金就接到了战斗任务。为了赶上总攻时间,他们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人不停步地日夜兼程,继续向会昌进发。因为夜间行军走错了方向,赶到指挥部时,战斗已经打响。周恩来和蔼地看着面前这两位风尘仆仆、满身泥水的青年指挥员说:"部队是很疲劳了,可是会昌一定要打下来,你们有没有把握呀?"李硕勋和周士弟一致表态:"我们向党保证,一定打下会昌!"二人回到师部,立即召开了战前动员会。
8月24日早上,起义军向驻守在会昌城外的敌军发起了总攻击。朱德率领的部队首先发起进攻。激烈的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双方相持不下。这时,二十五师赶到,立即投入了战斗。
二十五师在战场上的突然出现,夺取了城西高地的几个山头。我军各部乘机发起攻击。敌军见势不妙,准备渡河逃跑。李硕勋和周士弟二人立刻决定,命令各团发起冲锋。
七十三团阵地上的六挺重机枪对准敌人的主阵地,一阵猛烈扫射。随着一片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战士们龙腾虎跃,潮水般地涌向敌人,攻下了主阵地。激战到下午四时结束,起义军胜利占领了会昌城。
26日,二十五师和二十四师又击退了由洛口墟方向前来支援的敌军,歼敌两个营,缴获几百支枪。会昌战役获胜,叶挺、聂荣臻传令嘉奖二十五师及李硕勋、周士弟、游步仁等指挥员。
激战三河
本来按计划起义部队打下会昌以后,应该翻越广东、江西交界的筠门岭,然后下梅县、惠州,占领东江流域,与海陆丰农民运动结合。因考虑到会昌一战下来,伤员很多,而筠门岭山高路险,带上七八百名伤员,行军困难。由于运输不便,给养也成问题,于是做出了向福建挺进的决定。
9月3日,部队翻过武夷山。9月18日,二十五师到达广东省大埔县的三河坝。三河坝是梅江、汀江、梅潭河的交汇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起义部队到达这里后,主力部队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领,直奔潮州、汕头。周士弟和李硕勋率领的二十五师则留在三河坝,与第九军教导团共三千余人扼守三河坝,以牵制、防御梅县和闽西方向的敌人,掩护主力攻取潮、汕。
三河坝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若敌人居高临下发起进攻,起义军只能背水一战。李硕勋请示朱德后,在当地农民和船工的帮助下,挥师渡河,在三河坝对岸构筑工事、布设防线,倚仗着奔腾湍急的江河天险,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在会昌城被打败的钱大钧部,收集残兵败将,补充新兵,增强援军,于10月1日向留守在三河坝的二十五师发起了攻击。李硕勋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晚上,周士弟、李硕勋调遣一部分兵力渡过梅潭河,占领制高点,准备夹击敌军。10月2日,钱大钧几次强攻不下,请求调兵增援。下午5时,大批敌军从梅县方向进入三河坝。当天晚上,十几只船满载敌兵,企图偷渡登岸。朱德、周士弟和李硕勋商量,部署七十五团先不要开枪,待敌船划到江心、"半渡而击",结果敌军伤亡惨重。
第二天拂晓,茫茫大雾笼罩着大地,数十步外不见人踪影,只听江水声。这样的天气对起义军十分不利。果然,敌军调集兵力,对笔枝尾山、龙虎坑一带阵地进行了半月形包围,又派兵从西北面渡过梅江、汀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起义军腹背受敌。同时,敌人组织了更强大的兵力,破雾过江。幸好起义军早有警惕,打退了敌人潮水般的冲锋,保卫了阵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经朱德、周士弟、李硕勋研究,决定不再硬拼,迅速转移部队。于是,二十五师边打边撤,摆脱了敌军的追击,往东南方向开拔,与主力部队会合。
天心河话别
起义军撤出三河坝后,损失惨重,而先头主力部队又被打散,朱德和周士弟、李硕勋三人组成前敌委员会,朱德为领导人。前敌委员会分析了当前的不利形势,认为:军阀割据多是以省为界,分防把守,两省边界的结合部,往往是防守松懈的地界。他们决定沿闽粤边界北上,再从江西边界"穿山西进、直奔湘南",与那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再图发展。部队又开始了艰苦的长途行军。10月下旬,部队到达江西南部筠门岭天心河。
与党失去了联系的起义军像孤儿一样,东撞西碰,缺粮缺药,马上入冬了大家还穿着单衣。前敌委员会研究决定,让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情况,又跟党中央有过联系的李硕勋,立即离开部队,赶赴上海,把部队的情况向中央汇报,请示部队今后的行动方针。李硕勋经过一番化装,打扮成商人模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部队。
天心河分别以后,李硕勋的工作由陈毅同志接替。后来这支部队,在大山里打游击,转战广东北部、湖南南部,并发动了"湘南起义"。起义后队伍扩大到七八千人,由朱德率领上了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摘编自《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