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男人和八百双三寸金莲
文/ 沈嘉禄
独具慧眼成"莲癖"
收藏三寸金莲,在上海好像就杨韶荣一个人独标一帜,成果颇丰。其实,杨韶荣一开始厕身收藏时并没有垂注这劳什子。他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富有的乡绅家庭,其父是受过旧式教育的,不免沾染中国士大夫的雅癖,比如藏点字画什么的。在他的影响下,杨韶荣对收藏的兴趣一天天执著。
"说起来我是出道比较早的。在50年代初、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每月领了工资就盘算着淘点旧货,经常跑的几家旧货店在上海都很有名,比如淮海路上的淮国旧、创新,金陵路上的卫新,还有陕西路和南京路上的几家,与店里的老法师都稔熟。当时成都路上有一家茶馆,老茶客都是收藏爱好者,谁收到一件好东西就拿来让大家相传鉴赏。每个星期我都要去茶馆,把自己家里的祖传瓷器跟人家换西洋摆件,或买点我要的东西。就这样,我过手的东西多了,眼力自然也慢慢提高了。"
与大多数收藏家一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可以改变一生。80年代,杨韶荣在故乡探访时在农民家中看到一双三寸金莲,绣得非常精巧,他从鞋子的造型和纹饰中发现了民俗之美,于是花几元钱购得。在自己的祖居,他又从樟木箱里翻出祖母留下的几双绣花莲鞋,一并怀揣回上海。从此,杨韶荣有了"莲癖"。十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把自己的家倒腾成一个家庭博物馆,号称"百莲堂"。1990年,他提前退休,身体好好的自然不甘心闲着,就干脆租了一个店面,开了一家以三寸金莲为经营特色的古玩店,也算是"以莲养莲",把一些图案重复的、质量稍差的大路货出手,回笼资金后投入"再生产"。
双双莲鞋得之不易
每个起于蓬蒿的收藏家都有几次传奇色彩浓厚的收藏经历,杨韶荣也不例外。1990年,他在宁波远郊山脚下一位旧货商人那里看到一只绣花鞋,深蓝色的缎面料,鞋帮两边各用金银丝线绣了一对寿桃,鞋跟处绣了一只蝙蝠,鞋头似菱角微微翘起,弓形底,是典型的江南三寸金莲。可惜孑然一只。杨韶荣当即买了下来。回上海后摩挲再三,心里不免凄凉。四年半后的一天下午,他在上海福佑路古玩市场上信步走着,突然眼睛一亮,一个地摊上有一只绣花鞋唤醒了他的记忆。他掏钱买下,回到家里拿出在宁波买的那只一对照,居然"破镜重圆"。这就是缘。
不久前他又有收获,从广东某地觅得一双南宋时的鞋子,缂质的面料,浅棕色,素面,式样如同今天常见的浅口鞋,但不是三寸金莲。经杨韶荣考证,应属室内穿的鞋子。根据史书记载,在南宋时国人已经开始缠足了,而这位身份不低的墓穴主人为什么是一双天足呢?这或许是一个故事。
积满千年风尘的三寸金莲
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的缠足始于南唐,缠足的始作俑者为"绝代才子,薄命君王"的南唐李后主李煜。据说李后主有一个爱妾名叫??娘,能歌善舞,妩媚风骚,李后主曾为她筑了一具六尺高的大莲花台,饰以宝物细带,??娘则以帛绕足,使之纤小屈突而足尖成新月形,在莲花台上翩然起舞,以博后主欢心。后人因之誉为"莲中花更好,云裹月常新"。??娘此举激起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激赏,此风越过宫墙吹向民间,不过一直到宋神宗以前,还只有教坊乐籍,为招引客人,以缠足相诱。
到了南宋,缠足的风气开始炽烈,赵令畴在一首《浣溪纱》里描写家妓缠足,有一句是这样写的:"稳小弓鞋三寸罗。"在刘过的一首词里,也出现过"亲玉罗悭,销金样窄,载不起盈盈一段春","忆金莲移换","似一钩新月"等句,这都说明当时封建士大夫们对三寸金莲的审美情趣已经形成。
到了元代,只有有钱人家的女儿才缠足;明代则有禁令,贱民的女子不许缠足,如规定浙东的丐户,"男子不许读书,女子不许缠足。"
清代缠足风气最盛,男子娶妻,非小脚不可。社会风习一时以大脚为耻,对小脚的崇拜也到了狂热的程度。有个名叫方绚的竟作了一篇《香莲品藻》,将女人的小脚划分为五式、三贵、十八种、九品。这种评品方法,集中体现了封建文人推动时风,以玩弄女性为赏心乐事的意识形态。所以,这本莲经里对女子的缠足还提出了种种禁忌。到了李渔笔下,竟总结出多种玩小脚的方法,将小脚视作"性感带",加快嫖客一类人的角色进入,同时挑逗女性的情欲,最终目的则是满足男人的性欲需要。
缠足之苦,甚于刑罚。当时的男人们认为,缠足是便婚配和防淫奔,女人扭着一双小脚,就不能轻易地跨越庭园与别人通奸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缠了足后,女人的腿部功能严重退化,血液循环不畅,而腿部以上腰以下的部位就相对发达起来,就更能满足男人性方面的需要。从这个层面上看,这不仅是男性对妇女的性摧残,还有一种私有性隐藏在里面。
从艺术史上看,女人缠足后,中国的舞蹈艺术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宋以后,中国仍有一些宫廷美人和妓女以演唱和弹奏乐器的技巧被世人所称誉,但民间舞蹈日渐式微。
从莲鞋认识中国文化
杨韶荣不否认自己经营三寸金莲的商业动机,但最终目的还是研究。他从柜子里翻出几本台湾出版的书,印刷都很精美,是关于三寸金莲的专著,他说台湾的民俗学家已经走在前面了,他们比大陆早十年涉足这个领域。他还藏有欧美民俗学家写的有关专著,从这些书里他发现,外国人掌握的资料并不少,而且还与欧洲的一些约束妇女的风尚作比较,眼界就比较宽。
"所以我很急。"杨韶荣说,"在上海,我的收藏是最全的,如果我不做这项工作,就没人做了,将来我们的后代研究三寸金莲就要出国考察。"
这样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在杨韶荣的百莲堂,参观者大多为外国人,来南京东路他的店里选购三寸金莲的也大多为外国人和港台同胞。前不久,他应邀到上海一所外国人办的学校讲课,题目就是中国的鞋文化和古代的刺绣,外国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而中国的孩子有许多不知道祖辈有过缠足的历史,更不识金莲为何物。
也因此,杨韶荣更看重自己的收藏。这些年来,不少海内外收藏家有意举重金收购他的全部或部分收藏品,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一冷僻的研究领域中得到了专家的尊敬,美国一些民俗学家与他交上了朋友,和他一起深入江南农村寻访三寸金莲,他的视野也因此更宽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之时,杨韶荣欣喜地透露:他已经在上海西区虹中路开辟了一个中国古鞋博物馆,展出百莲堂的八百余双鞋子,包括三寸金莲、皂鞋、快靴(捕快所穿的公务鞋)、木屐、雨鞋、草鞋、童鞋和京剧中花旦穿的跷,还有各个时期的制鞋工具、缠脚工具、制鞋材料和鞋样等,他还买了一些绣花棚架,让有兴趣的参观者坐下来穿起历史的丝线,绣出今天的别样心情。
让我们怀着一种深刻的同情心和一种对封建文人的批判精神面对一双双精美的莲鞋吧。我们已经解开了有形的裹脚布,再也不能让无形的裹脚布裹住思想。
(摘自《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