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
文 / 白画
会为学生申辩的老师
北京79中的温淑华老师教了好多年书,现在正在学习一件所有老师从未教过她的本事:为学生申辩。
体育课上,一个学生动作不规范,老师纠正了他,他觉得丢了面子,在老师转身时做鬼脸,心理平衡一下。不料老师的第六感很敏锐,猛一回头看个正着,勃然大怒,把这个学生又拉又扯推进办公室,一顿训斥。班主任为挽回老师的面子拿起电话请家长,这个学生一步跨上扯断了电话线。得,破坏公物,罪加一等。
可温老师认为这个学生不是一点儿理都不占。做鬼脸不对,可老师推搡他也欠妥。扯断电话线的潜台词是央求老师不要向家长告状,属于过失损坏公物,可以原谅。
拿着放大镜找学生优点的老师
北京65中初二(1)班的李春英老师,让她班上的学生记录她一天里发表的表扬和批评,结果她自己吃了一惊:十五条批评,五条表扬。她想,如果学生换成是我,整天坐在这样气氛的班级里,能有劲头吗?于是,她开始每天细细地寻找学生们身上的优点,并且给全班同学规定了一个任务,每天讲出三件你发现的好人好事,哪怕是一点一滴。
从此,值周班长写班日志时表扬多了。李老师说,让大家发现别人的优点的同时,也就教育了他们自己。
允许学生迟到不喊报告的老师
郝月双老师是22中初二的政治老师,去年才毕业开始当老师。从上学期开始,她对她教的五个班的学生宣布:凡是上我的课,迟到了不必喊报告,推门安静地走回自己的座位就行了。
她认为喊报告有几个弊病:首先,胆子小的同学往往在门外站很长时间,有的同学甚至因为不愿意喊报告,迟到了索性就放弃一堂课;其次,学生的"报告"和老师的"请进"都必须足够大声,对于自己班级和旁边班级的教学都有干扰,为了惩罚一个迟到的学生而影响很多人,太不划算。
实行了"免报告"制度后,郝老师发现上她的课迟到的人并没有增加。那些静悄悄走进教室的迟到学生,都会从她那里得到一个责备的眼神,老老实实赶紧坐下听课,而且下课时都会给她一个说法。她还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学生们开始喜欢上她的课了,说她的课让他们心里轻松。
拒绝排练公开课的老师
老师之间的课堂观摩叫"听公开课",能被观摩是对老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肯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事先排练公开课成为教育界的约定俗成。怎么开头,怎么导入,问题由哪个学生提,怎么回答,老师怎么总结等等,都要有安排甚至预演。有些时候,公开课上得学生具有了演员的性质。
去年5中高三(7)班的陈颖老师的班会,让外省市来观摩的老师们开了眼,一半的观摩者认为这是个失败的班会,而另一半观摩者却大加赞赏。
前一阵陈颖发现高三(7)班不像以前那么团结了,同学之间关系紧张。难道为了高考大家就不顾同学情谊了吗?陈颖决定开个班会让同学们自己讨论。
然而,班会上同学们却就"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和付出一般努力成绩中上等,你欣赏哪一个?"展开了讨论。同学们普遍认可"不用刻苦拿中上成绩"的潇洒,但又对这种潇洒的真相普遍质疑,讨论演变成对"潇洒"互相揭短,还没等班主任最后做总结发言呢,下课铃响了。但陈颖给这个班会打了80分。"听到那么多同学的心里话,大家彼此沟通了。"
课后记者问陈老师,事先没安排一下,信马游缰的,风险太大。陈老师一句话记者就不吭声了:"班会甭管谁来听也是班会,它是一个教育过程而不是老师的工具,如果我事先排练,同学们就不会再信任我。"
晚自习给学生五分钟说话时间的老师
李子是北京东城工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她发现她的学生们特别愿意找她聊天,这和她在原来的学校做心理老师时不一样。那里的学生找心理老师都是悄悄地,不愿意别人尤其是熟人看见,可这里的学生大摇大摆,有时候还成群结伙地找她聊天,一聊就没完。从聊天中她知道,这些孩子的班级里一发生点坏事儿,老师首先想到可能是他们干的,他们挨批评的时候也没法申辩,很少有人正经倾听过他们的心里话。
李老师给班主任们提了个建议:每天晚自习的时候让每个学生在师生面前讲话五分钟,说什么都行,就是别带脏字。
学生可喜欢这五分钟了,他们谈论学校的伙食,谈论老师讲课水平,谈论和同学的关系,甚至谈论他们的家长。班主任们发现,学生们一旦站在全班面前说话,脏字就少了,用词也不那么粗野了。食堂的秩序好了,倒饭的少了,学生上自习安静了。
为学生质疑精神请命的老师
付继军是北京大甜水井小学的语文老师。有一篇叫做《海滨仲夏夜》的课文,是大作家峻青写的,他上学的时候学过,现在他又教他的学生。一天,他的学生穆晨晨举起手来说:"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写得有问题,傍晚的时候怎么会有启明星呢?"他一下子愣住了。但他仍然鼓励了穆晨晨,并动员全班同学回去查资料证实这个问题。孩子们查来的答案很明确:夜晚出现在西方天空的叫长庚星,日出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的叫启明星,它们是金星的不同叫法,孩子们的质疑击倒了大作家、编语文书的专家和他们的老师。付老师鼓励穆晨晨向有关专家反映这一问题。新学期开学不久,他的学生们发现,新的六年级语文书里把竣青的错误改正了,但是已经升入初一的穆晨晨也告诉他,初一语文书里的《海滨仲夏夜》还没改过来,他要继续质疑。
付继军老师通过这件事,反思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人。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让用"沿"字组词,不想落入俗套的他组了个"沿革",老师给打了个大红叉,旁边写了个"严格",还训了他一顿。渐渐,付继军成了一个不敢提问的人。
所幸,他比他的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他的学生才没有被压制。
付继军老师说他有一个梦想,希望老师们培养的学生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永远的问号。
(摘自《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