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译/王汶
我完成了一项新发现,这项新发现的水平,达到了国家级奖的边缘。下面,我说说它的内容。有个贤明的民间谚语:"言语是白银,沉默是黄金。"我绝不否定这个谚语,但是我想对它进行下述修正:言语,也就是我们说出的话,也是黄金。不过,只有当一个人不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言语才是黄金。
我谈谈刚刚发生的一件事。今天,我吃完早点后,对妻子说:"亲爱的,谢谢你。所有的东西都很好吃。"如果我的话说到这里便打住,就好了,可惜我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我觉得燕麦粥有点煮糊了。"
您一定猜得出,我的最后一句话,把事情完全搞糟了。我妻子立刻把话题一转,从煮糊的燕麦粥扯到了我的几位近亲身上,使我知道了许多有关他们的奇闻轶事……
这种例子,可以举出成千上万。我想,您一定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发言的最后几句话。因为它们具有阴险的特性,能把我们的话从黄金变成铜、铅、尘埃甚至灰烬。
在我乘电车到大学去的途中,我一直琢磨这个问题,准备给自己的新发现做个结论,这时,忽然听见有个小伙子问道:"请问,这辆电车去火车站吗?"
"是的。"一位围狐狸皮围脖的太太回答。
"怎么会去火车站呢?"另一位穿大衣的太太反驳她说,"这辆车回去的时候才经过火车站!现在它去肉食联合加工厂。世上竟有这种人--不知道,还乱说!"
好嘛!干嘛非要说这多余的最后一句话!那位太太搞错了,记错了方向,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谁没有这种时候,给她纠正过来就得了,何必挖苦她?!
"是的,我搞错了方向。"围狐狸皮围脖的太太回答。如果她说到这儿就打住,也就平安无事了,但是她加了一句:"敢情您是个下贱货!"穿大衣的太太紧跟着就回敬一句:"跟我说话的人才是呢!"围狐狸皮围脖的太太大嚷大叫起来:"你是个大笨蛋!"
总而言之,从她俩嘴里冒出来的,全是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车上有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人,用几乎是温柔的声调说"请你们别吵了。告诉了年轻人车往哪儿走,就该谢谢你们了。都别说了,两位太太看上去挺叫人产生好感的……"
唉!如果这位可尊敬的人只说这几句话,就好了!他的金子般的话就可能被大家正确地接受,可惜,他还有话要说:"……看上去挺叫人产生好感的,想不到竟如此不文明!"
两位太太气得简直要从她们的冬装里跳出来了:"打哪儿蹦出来这么个文明人!""大知识分子,怎么不坐出租汽车!"
"您干吗说我是大知识分子?"那人想显示一下自己说俏皮话的本领,"说不定我和你们一样下贱呢!"
好家伙!这最后一句话惹出一场闹剧。事件的"罪魁祸首"--年轻人,试图恢复电车上的秩序。
"我很感激,你们告诉我到火车站应该怎么走。"他说。本来说到这里完全可以打住,但是他接着说了下去:"但早知道你们会大吵大闹,与其问你们,我还不如上吊呢!"
到这时,我不能不干预了。
"朋友们!"我叫道,"你们全是好人。你们说的话,全是好话。糟糕的是,你们不能及时把伤害别人的最后一句话咽回去。你们应该学会不说多余的最后一句话,那就万事大吉了。"
"怎么又蹦出一个人!"两位太太合唱般异口同声地说。
"最好别教训人!"知识分子补充了一句。
年轻人突然大发脾气,他冲着全车的乘客大声喊道"你们都住口!"他看看戴着眼镜的我,转而说道:"这辆车上的乘客,除了你之外,全是傻瓜。是吧?眼镜蛇!"
(摘自《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