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hnnytowncar.com.cn 1999 


从“向科技进军”到“科教兴国”

苏贵友


1998年5月2日,中国长征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美双方祝贺发射成功。

五十年代,中国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囗号并付诸实践,使科技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如今已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科研体系,取得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初始阶段,中国没有走科技与产业革命同步、经济发展需求带动科技发展的道路,而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主要依靠国家力量来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所以中国在六十年代尚且稚嫩的工业基础上,就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世界不得不注目中国,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新中国诞生仅一个多月,中国科学院就宣告成立。中共中央在五十年代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半导体、计算机、自动化、核技术等基础和应用领域。这个规划对中国科技体系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它使中国科技体系基本形成并带动了一批相关工业部门和产业。
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增加到1600多个,中国获得了以“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代表的一批尖端科技成果。
然而十年浩劫却使新中国十七年积累的科技力量损失极大,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不尊重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风气,出现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谬。
中国科技事业在1978年迎来了转机,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他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理论确立了科技和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针对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技体制的改革,更使中国科技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改变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状况,使科研机构设置和科研活动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其次,科研经费单纯由国家包揽的状况也逐步改变,形成了科研机构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格局。此外,发展技术市场,开展技术贸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一批旨在提高中国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的重大科技计划也开始实施,形成了中国科技工作在面向经济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研究三个层次上全面发展的战略格局。
如“科技攻关计划”仅“八五”期间投入资金总额就达90多亿元人民币,获科技成果60000多项,累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逾600亿元。
“八六三计划”则为中国高技术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火炬计划”已累计实施项目近1.5万项,直接带动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崛起。
国家还积极扶持基础研究,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实施“攀登计划”,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
科技人才队伍也不断扩大。截至去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已达280多万,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达2000多万,全国共有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21000多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技术开发机构构成了中国科技体系的主体。

第一颗原子弹爆后形成蘑菇云


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科技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贡献额日益增大,提高了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和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发射了51颗卫星,并成为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中国又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银河-Ⅲ”百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等,大大推进了中国在一些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步入世界前沿。
据统计,1981年以来中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6.5万项,是改革前的20多倍,其中近20%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某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
1995年中共中央发出了“科教兴国”的号召,并将之作为国家战略颁布实施。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再次强调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中国科学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最近更新日期:1999年12月01日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转载稿件务经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