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和发展

  中国艺术电影是从1905年摄制戏曲片《定军山》开始的。这部影片已无电影拷贝。初期的中国电影,技术上借用于外国,表现方法上也受到世界上一些电影先驱国家的影响,但其内容与形式大多比较陈旧,艺术趣味也不高。

  综观1905到1929的25年间,中国电影大致是以家庭伦理片、言情片、武侠片等为主要节目,数量虽多,质量却大多低劣。至今完整地保存于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最早的一部影片是《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而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者们,如郑正秋、张石川等,显示了一定的导演功力,重视电影表现方法的实验和运用,但比较幼稚粗糙。二十年代中、后期流行的武侠连续片《火烧红莲寺》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之一。三十年代初、中期,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联华影业公司和明星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上。1929年,罗明佑与黎民伟创办联华影业公司,提出"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口号。一大批立志创新的编导人员摄制了一大批有深远影响的优秀影片。孙瑜的《大路》风格雄浑、浪漫,蔡楚生的《渔光曲》、《新女性》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吴永刚编导的《神女》具有了最初的现实主义风采。"联华"的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上乘之作,不仅在当时享有美好的声誉,至今还被人们所推崇。而1932年后的明星影片公司,它的一系列影片,也在中国影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轰动一时,沈西苓编导的《十字街头》是喜剧片中的上乘之作,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是一部久享盛誉的现实主义电影佳作。另外还有新华影片公司的《夜半歌声》、华安影片公司朱石麟编导的《慈姑曲》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影片。

  三十年代是中国电影艺术的一个高潮时期,而抗战结束后(1945-1949)的上海出现了中国电影艺术的第二个高潮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昆仑影业公司的电影创作。其中蔡楚生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史诗式的电影,史东山的 《八千里路云和月》透视了时代的变化,沈浮导演、阳翰笙编剧的《万家灯火》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杰作。而这一时期的其他一些作品如《希望在人间》、《丽人行》、《三毛流浪记》等也都各具艺术魅力。总体上讲,建国前电影是不断发展、越来越优秀的。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年动乱之后,中国电影以新的面貌、新的风采迎来了新的春天,经过"文革"中电影艺术的停滞不前,拍摄电影的艺术质量没有很大改善,但党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方针使电影艺术家们抛开思想包袱。1979年拍摄的《归心似箭》、《小花》、《苦恼人的笑》令人们耳目一新,在艺术及内容上都有了新探索。随之而来的1980年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 堪称一部革命现实主义力作,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1980年同时涌现的优秀影片还有《巴山夜雨》、《庐山恋》等。这两年为新时期导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十年代以后的电影,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创新,从内容到风格都与前期的电影有很大不同。而且非常注重人性人情的刻划,洋溢着人道主义的光芒。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人到中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芙蓉镇》、《城南旧事》、《西安事变》、《黄土地》、《人生》、《老井》、《黑炮事件》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