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茜蓉在国际军体第28届世界跳伞锦标赛中获得女子个人定点冠军。
抗眩晕训练是技能训练的第一个科目。第一次上飞机,只一会儿功夫,便头发晕,眼发花,使她不敢抬头睁眼。当后排“哇、哇”的呕吐声响起时,她几乎不敢呼吸,依然低着头、憋住气,硬是没让上机后发的那个用于装呕吐物的塑料袋派上用场。 看着老队员们若无其事、悠然自得的神情,又激发了她“玩命”的动力和征服的决心。
回来后,她便在教练的指导下,加强旋梯、滚环训练。为了安全起见,练习旋梯时,她系上安全带,让男队员带着她转。练习滚环时,她让队友们用背包绳把手脚固定起来,推着她转。一圈、两圈、三圈……她越发感到头发胀、眼发黑,倒胃不止。当队友们把她解下时,仍然觉得天旋地转,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可她为了实现早日升空跳伞的愿望,咬紧牙关坚持训练。一周下来,她不但适应了旋梯、滚环,而且能轻松地驾驭它们,一转就是一百多圈。
随后,跳平台、离机、跳垫布、走航线等地面训练,有时是一步一动,有时是连动,既枯燥乏味,又辛苦难耐,却被她一一征服。
接下来的训练是空中造型、空中特技。如果说跳平台的训练强度和难度是三分,那么空中造型、空中特技则是七分。
用于空中造型训练的器械虽然只是一个面积不过三个巴掌大小的方凳,但是训练精度高,要求一步到位,且持续时间越长越好,任何的晃动和变形就等于前功尽弃。训练时,受训人趴在上面,身驱保持平衡,两臂水平展开,胸和小腿微微翘起,似鲤鱼打挺。
为了尽快掌握动作要领,除了正课时间的训练外,她给自己“开小灶”,不到一个月,她的肚脐周围就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下来,她的基础训练成绩突飞猛进,每次只要腹部一贴到方凳上,四肢平伸至少能保持10分钟以上体形不变,创造了建队以来练成这一动作最快、成绩最好的纪录,也因此第一批进入升空跳伞训练。
空中特技的训练动作有左盘旋、右盘旋、筋斗。由于空中特技是在动态中展示,因此,在训练中需要将身体紧团成S形,呈小姿势或跪立在垫子上,或吊在没有伞但是完整的背带系统中,靠手臂和手掌的配合和外力的作用来掌控方向,固定位置。如往左旋转,即在右臂回折形成一定斜面的同时,左臂伸出形成阻力面,利用气流推动人的身体旋转360°。需要翻筋斗时,双臂同时前伸,让身体后座,通过两臂阻力面产生气流,促使身体滚动360°。
终于轮到了飞天的日子。肖茜蓉和姐妹们来到机场上,那天的天空格外蓝,大家第一次上机的恐惧感荡然无存。
跑道上,训练飞机铆足劲爬到了一千米高空。透过机窗望去,跳伞的地点是在一个水库旁边的沙滩上,地面空旷,无遮无掩。临近既定空域,教练边为她作最后一次的伞包检查,边对她说:“看你的了”。
一会儿工夫,黄色信号灯闪烁起来,舱门随之被打开。霎时间,一股强烈的气流冲了进来,气流和吹起的些许灰尘使一切变得朦胧。站在舱门边的教练迅速目测了飞机与地标的位置,然后用右手拇指指示的方向示意飞行员修正航线,直到大拇指向上竖起。
“跳!”教练一声令下,她立即跳出了舱门,但最初的记忆却是一片空白。直到“砰”地一声出现,她才感到是降落伞已经张开,一股强大的力量猛地把她向上拽了一下,而后又慢慢地向下滑落。她惊恐地睁开被风镜遮挡的眼睛,环顾周围富于变化而又陌生的天际,尝试着时而像一只急速下坠的陀螺,时而像一张飘忽不定的树叶的感受,直到安全落地。
坚定的空中第一跳,奠定了她之后无数次的经历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