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大西南的夜郎古国贵州是古人类的摇篮,这里集山、水、瀑、洞、湖、林为一体,堪称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它既是中国古代苗族、氏羌、百越、濮人等四大族系交汇之地,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方。广布的喀斯特地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和习俗,“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流水与水车田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宁静安闲。千百年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传统和信仰一直维系在恒古不变的先祖遗志之中,又历久弥新。在历史的年轮不断积累的大千世界里,油菜花乡的风貌、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文明古训,奇迹般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使这个多彩的“文化千岛”越加引人入胜,令人心醉神迷。。
从2004年春天起至今,在贵州省旅游局傅迎春局长的大力帮助下,我先后12次从东京专程前往贵州采风,前后游走贵州共四个多月,近二十多个县市。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彩贵州的精彩画面吸引着我,使我流连忘返。
今年5月连休我又偕家内赴贵州的黔东南重游探访。
一、 西江千户苗寨
黔东南是我国民族文化最古朴、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之一, 素有“歌舞之乡”、“百节之乡”之美誉。
坐落在雷公山北麓白水河谷的西江千户苗寨由12个自然村落组成,共有1500多户人家,是雷山县苗族人囗最集中的大寨,也是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庞大的苗族聚居的村落。西江是苗语的音译,清雍正时期建置后称鸡讲。乾隆年间置鸡讲司,为丹江厅通判所辖之土司之一,也是丹江厅东北边陲的战略要地。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族源可追溯到传说中4000多年前黄帝战蚩尤的时代。据传说, 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因为战败长途迁徙到西江。西江后长期处于“管外”的状况,加上交通闭塞,接受外来影响的机会很少,中央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因此,西江苗族文化仍然保持着“原生态”,这里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民族露天博物馆”。苗族人至今仍尊奉蚩尤为始祖。
西江苗寨庞大的青瓦吊脚楼令人叹为观之,密密匝匝、参差层叠、鳞次栉比,几乎遮盖了半座山体。 一栋栋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时隐时现于晨雾夕阳之中,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美感。苗族吊脚楼低者七八米,高者有十三四米,以四排三间为一幢。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中层住人,上层用来储存谷物等,下层一般多是围拦立圈,用以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迎门堂屋是吊脚楼最讲究的部分,门窗左右对称,门楣两角嵌上飞龙、舞龙或水牛角木雕,大小窗格美化加工有各种图案。堂屋前檐下多有一排靠背长椅,因苗家女常在此绣花、梳妆,因此得名“美人靠”。 吊脚楼群中有脉络般交叉网连的巷道,曲折狭窄的吊脚楼之间是变化多端的鹅卵石屋基,古色古香的青瓦木楼,“美人靠”上的苗家姑娘,屋檐下垂吊的串串玉米、红辣椒,还有那晾架上飘荡的蜡染土布, 漫步其中,享受的是移步换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西江苗族姑娘心灵手巧,善于挑花刺绣。七八岁开始就跟长辈学艺,长到十七八岁时,无论挑花、刺绣、还是剪纸工艺都无不娴熟。色彩斑斓的绣花衣裳,使苗族姑娘尽显风采。这些服饰不仅具有保暖美观等实用功能,更有不可多得的文化价值。苗族人没有文字,他们把民族的文化表现在自已的服饰中。因此,苗族服饰也被专家们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这里一年四季各种节日集会多而浪漫,每每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苗家姑娘盛装前来集会,互寻梦中情人。三五成群互对情歌倾诉衷肠的姑娘和小伙们,在节日里个个容光焕发,用古老的方式谈情说爱,纯真而浪漫。这里一山不同族,当你涉过一条河,翻过一座山,或者垮过一片稻田,都有可能走进另一个支系、另一个民族的村寨。这里保留着浓郁的母系氏族文化痕迹和远古部落的遗风。
西江苗族人的饮食多为酸辣口味和甜味食品,按季节家里分别备有酸菜、酸笋、酸蕨、酸番茄等,其中尤以“酸鱼汤”为上等佳肴而闻名。在凯里苗家亮欢寨,我们品尝了苗家的传统料理“酸汤鱼火锅”,鱼肉肥嫩,汤料鲜美。
我们这次入住的酒店在白水河谷边,是由苗族传统建筑改建的,备有热水淋浴设备,干净舒适。意外的是这里居然也有Wi-Fi和路游器。记得2009年采风时的白水河谷边还是一片荒地河滩,如今已是各种商店、酒店林立。正逢节假日,沿街都是饮食摊烧烤铺,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晚上更有酒吧、摇滚乐吸人眼球,喧闹直至深夜一时许。
这是我继阳朔、拉萨、丽江、凤凰之后,又看到的一个古风与时尚、自然氛围中的前卫酒吧与古寨原本的质朴落后不和谐地协调着,带有商业气氛的村落。
文/图 冯学敏